第十三章 身為普通人的覺悟(1 / 2)

一隊兵卒追捕捕頭,一隊兵卒去往捕頭家查抄蹲守,大隊人馬趕回縣衙。

衙門裡平日與捕頭交好的捕快、衙役、小吏被全部控制,由劉、趙兩位公人逐個單獨問話。

忙忙糟糟間,武卓和楊安達終於有機會踏實的說幾句話。

聽了武卓遇襲後的遭遇,楊安達表示眼下敵暗我明,而且對方殺人滅口之心多半不死。

所以,武卓待在長公主府是最安全的,外面的事他會盯著。

至於王祿恩的後事,張侍醫如果一直不出宮,他便與雲龍觀瑾善住持商議。擇地下葬的話,自會通知武卓。

楊安達的提議很好,但武卓面上卻說什麼也不答應,非要給師父架靈堂守喪。

爭論聲很快引來了趙姓公人和孫冒,兩人從旁規勸了一番,武卓才勉強答應了下來。

被一隊兵卒護送著,趕在中午的時候回到了長公主府。

因為剛接觸過死人沾了晦氣,吳嬤嬤第一時間安排人在客房裡擺上浴桶,又從裡到外送來了一身新衣服。

武卓泡在浴桶裡,看著水中瘦弱陌生的身體,心裡慌的更加厲害。

一想到正與另一個靈魂“同處一室”,儘管身處於溫水的浸泡當中,仍然有一股惡寒遍佈全身,整個人都在微微的顫抖著。

壯著膽子默默呼喚“清風”,半晌後不見任何回應。

又閉上眼肆意的胡思亂想,一再試探後緊繃著的心多少踏實了一些。

他基本確定,眼下這具身體從控制到思維,完全隨心意而動,沒有其它“力量”在干擾。

也得虧武卓學過心理學,不斷安慰自己,見到王祿恩不受控的流淚,是心理因素造成的,是清風記憶影響下的潛意識反應。

洗過澡後用剩下的水洗了個頭,武卓遇到了新的問題。

腦袋上的道鬏拆散容易,重新搞回去卻是個技術活。

溼漉漉的頭就算勉強挽起來插上木簪,都不用走路,隨便晃一晃就散了。

鼓弄了半天也搞不好,心情煩躁乾脆拎著木頭簪子散著頭出門。

隨意喊了個丫鬟幫他搞定,拿捏著一副情緒低落的模樣去後宅。

檢視了下小丫頭李穎的情況,傷口已經不再有滲出物,便抽出引了流條。

又和濟坤交代了幾句,便默不作聲的回屋了。

連續兩日,武卓白天情緒低落,大部分時間獨處。晚上在外間守著李穎,一個人傻愣愣的沒有精神。

只有跟濟坤和孫長仙討論醫理的時候,才能勉強振奮一些。

對於武卓的狀態,大家都很理解。

初始寬慰了一番,後來便有意不再提起,省得加深武卓的“傷感”。

李穎從丫鬟口中知道了武卓的經歷,再看向武卓時,眼中除了羞意盡是同情。

武卓有意拿捏出情緒不高的狀態,一方面是扮演師徒情深防止別人起疑,一方面是儘量給自己爭取獨處空間。

好捋順腦子裡凌亂的記憶,同時思考接自己下來應該怎麼辦。

與濟坤、孫長仙閒聊中,討論醫理的間隙,他故意裝出一副自幼在山中長大,對外面世界缺乏瞭解的模樣。

以此從兩人口中不斷套話。

逐漸搞清楚,眼下這個大唐確實和印象中的大唐大有不同。

高祖是李淵沒錯,但太宗並不是李世民,而是本該死在玄武門的李建成。

現任皇帝,是李建成第十一子李昂。

造成這一錯亂的原因,歸根結底是一個名叫方岳的人。

這個人在隋末最紛亂的時候,以弱冠之齡於晉陽嶄露頭角。

於鄉間先明水車引水,又明新式農具改良耕種。被李建成掘後,因見識不凡、所學駁雜逐漸得到倚重。

李淵稱帝,他助李建成收攏武將歸心,最終挫敗了秦王的野心,保其順利接棒登基。

而後一不可收拾,明火藥、造紅衣大炮、飛天氣球,開創新學、改良機械、扶持工商……

可以說大唐的蒸蒸日上,到處都有他的身影。

方岳本人,也先因軍功封侯,後平定高句驪威震倭國,為朝廷帶來巨量且長期的銀銅收益,累功受封國公。

接著,連年天災中方岳協助太宗整頓內政。

平騷亂推新政修道路興水利,促進了商業往來,也為天下百姓從世家大族手中爭得了自由身和活命糧。

原本世家大族反抗激烈,但方岳推動了走出去的主張,占城、南詔、林邑為一路,得了大片肥碩土地的同時,讓國朝的糧價大跌。

東南諸島直至波斯大食為一路,興盛貿易的同時,帶回了巨量香料珍木和讓人狂的金銀。

分化瓦解加外利誘惑,雙管齊下成功將世家大族的視線引向海外,不再拘泥於國內的土地。

武卓瞭解這些時,濟坤和孫長仙能細細講述。但再往後,兩人似乎忌諱很大,說話就變得含含糊糊了。

武卓也不急,對兩人依舊是有問必答,甚至連王祿恩研製的各種方組,以及炮製調配方法都細細相告,可以說毫不私藏。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