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王府(9)(1 / 2)

宋遼之間比較大的戰爭少說已經生過十數次,雙方各有勝敗;大體來說,宋朝的北伐固然都無功而返,遼國的南侵也基本上都遭到挫折。

從戰場的勝負來看,宋王朝與遼帝國的軍事實力可以說是旗鼓相當誰都有機會小勝對方;但誰也無法一舉吞掉敵手。

宋方想收復燕雲故土,基本上無望;遼方要奪回關南之地,也近乎不切實際。

那麼,為什麼劉徹時代的西漢能夠擊潰匈奴,李世民時代的大唐能夠征服突厥,而宋王朝在國力最盛的時候也無法從遼國手裡拿回燕雲之地?

進而言之,為什麼宋王朝在與遼國、西夏、金國等草原鐵騎的交兵中都未能重振漢唐雄風呢?

不少人將這一窘境歸咎於宋王朝“崇文抑武”的立國精神,其實是大錯而特錯矣!

宋朝的所謂“抑武”只不過表現為對武官坐大、預政的制度性防範;對於國防與武備,可是從來都沒有絲毫的放鬆。

宋政府不但設有當時最先進的兵工廠,還將一半以上的財政收入用於養兵;毫不誇張地說,宋朝的軍隊在某種程度上是強於漢朝和唐朝的,尤其是弓弩火器的裝備部隊後猶如猛虎添翼;問題是同時代的遼國、西夏、女真也是在不斷漢化的展中強大起來的。

試想一下,在11至13世紀極為惡劣的地緣政治環境中;如果宋王朝不重武備與國防,恐怕早就被草原騎兵碾滅了。

但宋人確實在戰場上的表現乏善可陳,這裡的原因就宋王朝方面而言,從立國那一天起就有著嚴重的先天不足。

先,由於後晉割讓燕雲十六州,中原王朝喪失了長城防線自石晉割燕、薊入契丹,無險可守,由是虜騎直出燕。

長城儘管談不上是百分之一百保障安全的保險線,但顯然是一道有效的防禦線;有這道屏障在胡人便不能輕易地躍馬南下;失去這道屏障,便可一馬平川南下牧馬。

宋人對長城的功效,也是比較懷念的,宋代黃中輔的《念奴嬌·炎精中否》如此說

炎精中否?嘆人材委靡,都無英物。胡馬長驅三犯闕,誰作長城堅壁?萬國奔騰,兩宮幽陷,此恨何時雪?草廬三顧,豈無高臥賢傑?

天意眷我中興,吾皇神武,踵曾孫周。河海封疆俱效順,狂虜何勞灰滅?翠羽南巡,叩閽無路,徒有衝冠。孤忠耿耿,劍鋩冷浸秋月。

翻譯成白話文即為宋朝的國勢還是如日中天嗎?可嘆人材平庸,不見傑出的英雄。金兵長驅直入三困汴京,誰是保國的壁壘長城?天翻地覆,二帝被虜,深仇大恨何時雪清。君王求賢三顧茅廬,民間自有隱居的豪英。上天希驥大宋中興,新皇神武英明,如周武王姬一樣賢明。海內邊陲願為朝廷效力,狂妄的金人很快就要灰飛煙滅無蹤。高宗南渡駕興臨安,使人無處拜謁宮廷。空懷憤慨激昂,一腔孤忠,相伴只有秋月下閃著冷光的劍鋒。

黃中輔(111o—1187)字槐卿,晚號細高居士。是抗金名將宗澤的外甥。義烏縣城東隅金山嶺頂人。祖父景圭,金吾衛上將軍,居浦陽(今浦江)。父琳,遷居義烏。黃中輔赤誠愛國,忠奸分明,祟尚氣節,不為苟合。

冷兵器時代,自馬鐙明之後(漢代時馬鐙的應用尚未普及,騎兵的威力未能揮到最大化),戰馬就是最強悍的裝備,騎兵就是最厲害的部隊。

宋人已認識到“馬者,兵之大也,邊庭之所以常取勝中國者也”。

然而,“中國之兵,步多騎少,騎兵利平,步兵利險。夫自河以北,地若砥平,目與天盡,不見堆阜,此非用步之利也,雖步卒百萬,詎能抗戎馬之出入乎?”

細看《清明上河圖》會現畫家畫出的毛驢與騾子比馬匹多得多,這正是宋朝缺乏馬匹的寫照。

之所以缺馬,是因為五代以降,中原王朝控制的西北養馬地落入契丹、西夏之手,良馬的供應量嚴重減少。

宋人說,“冀之北土,馬之所生,自契丹分據之後,無匹馬南來。備徵帶甲之騎,獨取於西戎之西偏。”

如果說,長城防線的喪失導致宋人的防禦力大打折扣,那麼良馬的匱乏則使宋朝部隊的攻擊力受到限制,難以跟草原鐵騎一爭兵鋒。

相比之下,遼國、西夏都是馬資源充沛的地方,戰馬唾手可得。

按遼國兵制,“每正軍一名,馬三匹”,每一名士兵配備三匹馬;這是宋人不可能做到的。

另一方面,就契丹而言;1o世紀之後的遼國跟漢武帝時代的匈奴、李世民時代的突厥也不可同日而語。

匈奴與突厥都處於比較原始的部落或部落聯盟的文明形態,而遼國已經從中原王朝學習到構建國家的組織能力。

在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帝國之前,契丹各部只是鬆散的部落聯盟,各部落擁有獨立的武裝力量,平時各自為戰,耶律阿保機仿效中原王朝的組織方式,將它們結成一個緊密的國家共同體,設立南北樞密院控制全國武裝,並創設直隸於契丹皇帝的常備軍——宮帳軍。

不管從國家的組織能力、財稅汲取能力,還是從戰時動員能力來說,大遼帝國都非以前的匈奴與突厥部落所能比擬,即使漢武帝與唐太宗再世,也未必能夠征服遼國。

宋遼雙方軍事優劣勢的此消彼長,導致了宋朝部隊很難在對遼戰爭上取得壓倒性的勝利;但在區域性戰場取得一兩次勝利對於鼓舞軍心是十分必要的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