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殺奴(4)(1 / 2)

馬驫說出“夫人將軍有什麼詢問儘管講出來”的話,劉敏直言不諱道“本夫人聽鄧柳將軍說,你有個叔叔在遼國駐汴梁驛館從事刀筆吏?”

馬驫躬身一禮道“鄧柳兄弟沒有說錯,末將是有一個叔叔在遼國駐汴梁驛館做刀筆吏!”

馬驫說著定定神道“我這個叔叔名叫馬歸元,從小流落到遼國;是在遼國透過科舉考試做了官的,叔叔儘管在遼國做官可他沒有忘記自己是中原人;一直想回到中原朝廷來,只是沒有一個合適的機會!”

劉敏訕訕而笑,道“看來老天沒有以往馬將軍的叔叔,要給他提供一個棄暗投明的機會!”

劉敏的話馬驫似乎已經明白,可他還是堅持要把自己想說的話講出來,伸長脖子嚥了一口唾沫道“遼國文忠公韓德讓見叔叔忠於契丹朝廷,遴選他做了駐汴梁驛館左林牙官——刀筆吏;成為使臣兀顏光合的副手……”

馬驫侃侃而談,不禁勾起劉敏對遼國契丹人建立的這個王朝的思議。

遼國儘管是契丹人建立起來的政權,但從遼太祖耶律阿保機開始;不斷地融入中原文化,在廣闊的地域上實行“一國兩制”。

遼太祖時期,契丹人就打下了幽雲十六州的部分城池;到了遼太宗耶律德光手裡,更是從“兒皇帝”石敬瑭手中接過整個幽雲十六州

幽(北京城區)、薊(天津薊縣)、瀛(河北河間)、莫(河北任丘)、涿(河北涿州)、檀(北京密雲)、順(北京順義)、媯(gui)(河北懷來)、儒(北京延慶)、新(河北涿鹿)、武(河北宣化)、雲(山西大同)、應(山西應縣)、朔(山西朔州)、寰(山西朔州)、蔚(河北蔚縣)。

遼國全面接收幽雲十六州後學習中原王朝實行科舉取士。

遼國的科舉制度是向唐朝學來的,而唐朝每年的進士人數就不多;唐朝科舉分進士和明經兩科,進士科每年錄取名額不足三十人;加上明經科也不到一百人。

遼國效仿唐朝,在漢人居住的地方實行科舉取士;關口把得很嚴。

遼國科舉只准漢人參加,而放眼遼國;就數幽雲十六州的漢人最多,但幽雲十六州一直處在遼國與漢族政權的夾縫之間;中原王朝大臂一揮“恢復中華”,幽雲的漢人多半會雲集響應;這恐怕也是取士口子不能開得過大的另外一個原因。

遼國統治者要防著漢人,漢人學子對契丹政權也不抱什麼好感“子曰以夏變夷,夏也;以夷變夏,夷也”,讀著這些聖賢書,去參加“夷狄”的科舉、當“夷狄”的官員?恐怕沒多少人會願意的。

幾方面原因綜合下來就造成了遼國頭十三年的科舉取士,平均每年錄取進士不到三人的情形。

馬驫的叔叔馬歸元正是每年錄取3人之中的1個,還真是可喜可賀。

馬歸元是漢人,中了進士成為遼國的官;心中總是覺得很彆扭,因此也只能做個遼臣的副手不可能去做一把手。

即便是遼國駐汴梁驛館也只能做刀筆吏,矛盾的心性充滿馬歸元的一生。

遼朝如同宋朝一樣實行五京制度,五京制度主要是控制因戰爭獲得的土地而設定;或是因為爭奪一地而設定的前進基地。

遼朝分5個道,每個道有一個政治中心稱為京;並以京的名稱來命名道。

上京道治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東南波羅城),轄以西拉木倫河流域為中心的契丹本土。

中京道治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寧城西大明城),轄原奚族本土。

東京道治東京遼陽府(今遼寧省遼陽市),轄原東丹國地區。

南京道治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市西南),轄今海河、大清河以北,及長城以南、河北、北京、天津部分地域。

西京道治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轄今山西和內蒙古交界處。

五京中只有上京是都,其他均是陪都;然而遼中京大定府在澶淵之盟後其政治作用加強,地位直逼上京的都地位。

遼太宗大同元年(947年),耶律德光率軍南下中原攻佔開封滅後晉;耶律德光在開封登基改汗稱帝,並改國號為大遼。

公元1oo7年遼聖宗建中京大定府,自臨潢遷都於此;1o44年遼興宗升雲州為西京大同府。

遼國道下設府、州、軍、城4種政區,為同一級別。

府一級的政權主要有(1)京府臨潢府、大定府、遼陽府、析津府、大同府。(2)率賓府、定理府、鐵利府、安定府、長嶺府、鎮海府、興中府(1o41年升霸州置,今遼寧朝陽),這7府的地位比京府略低。

遼朝的州要分等級,從高依次為節度州、觀察州、防禦州、刺史州。

遼國還設有與縣同級的州、軍、城。而頭下軍州是遼朝一種特殊建置。

契丹貴族將所俘掠的人口,建立州、軍安置,督迫其為主人勞作。

遼諸王、外戚、大臣所領有的頭下軍州可建城郭,其餘只能有自己的頭下寨堡。

頭下軍州多設在潢河流域契丹住地,俘戶主要是河北、山西的漢人和東北地區的渤海人。

頭下州縣名稱,常採用俘戶原籍州縣名稱,如俘衛州民,建衛州;俘三河縣民,建三河縣;俘密雲民,建密雲縣等。頭下軍州的制度到遼聖宗時期逐漸廢除。

遼朝由北方遊牧民族所建,其轉徙不定、車馬為家的遊牧生活決定了皇帝的巡狩制,其政治中心不在都而在捺缽。

捺缽是契丹語,意思是行在所、行宮;遼朝的重大政治問題均在捺缽隨時決定,捺缽是處理政務的行政中心。

為了統治當地漢族,遼太宗採取“因俗而治”的統治方式;實行分治漢人和契丹人、南北兩面官的兩院制,並且改幽州為南京、雲州為西京。

遼設南面官和北面官雙軌官制,以“本族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

北面官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官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因俗而治。

大部分官名及職掌沿襲唐制,並參照五代和宋朝的官制。

遼朝的官有實授、遙授之分,職事官與散官及階、勳、憲銜、封爵、食邑戶數等配套。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