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0章 鹹平之治(2)(1 / 3)

水稻對溫度要求比較高,鄚州一帶沒有種植過水稻;聽說何承矩要屯田種植水稻,反對的人很多;而且邊防兵將領們主要任務是習武打仗,不願意種地。

第一年試種,由於稻種是從南方引進的,北方無霜期短,又趕上當年下霜早,試種失敗了。

種水稻沒有收成,反對的意見就更多了,幾乎把事情搞黃。

黃懋是福建人懂得水稻的習性,他分析後認為水稻品種多,早晚生長期不同;晚稻九月熟,河北下霜早而春天到的晚;失敗的原因是選的種子不合適。

江東早稻七月即熟,所以應該種植早熟品種。

何承矩十分贊同黃懋的分析判斷,第二年派人取來江東早稻種子指導人們種植;結果獲得了大豐收。

何承矩把水稻穗裝了幾大車,派人送到京城向宋真宗報喜。

水長城修築起來後,田中溝渠還有莞蒲,蜃蛤;老百姓種植水稻之餘採蒲拾蛤收入增加,之後反對的意見慢慢少了。

到天禧(1o17-1o21)末年,河北屯田實收二萬九千四百餘石,保州的收入就過一半。

宋真宗年間太監楊懷敏知雄州繼續開河蓄水,從安州向西直開到保州西北的沈遠濼;又在下游引滹沱河水直到滄州泥沽海口,這樣形成了八百里長的完整的防禦體系;遼兵真成了望“洋”興嘆的“懦夫”!

白洋淀的形成,既有效阻擋了敵軍又推動了屯田;使邊防力量得以壯大,遼國望而卻步打消了南侵的念頭;因而有了一百多年的和平。

正是這一百多年寶貴的和平,宋朝才得以休養生息;才有了中華民族這一階段的繁榮,才有了這一時期科技、文化的展。

才有了畢昇的活字印刷,才有了宋瓷和宋詞;才有了《夢溪筆談》,才有了《資治通鑑》;才有了唐宋八大家的六大家,才有了《清明上河圖》;才有了廋金書……

何承矩官德極好,去世后皇上賜錢五十萬,絹五百匹,當地百姓們紛紛哀悼,就連遼境內易州、涿州的百姓也結隊到雄州齋僧。

“水長城”這條國防生命線北宋的歷代皇帝大多數不敢鬆懈,而是加強鞏固。

宋夏戰爭爆後,宋軍精銳主力盡數西調;兵力薄弱的宋遼邊境上“水長城”更成了重大的國防依託。

宋真宗、宋仁宗、宋神宗幾代皇帝不惜血本,用心改造這條防線。

到了王安石變法時,這條曾經三百里的“長城”已經被改造成八百里的規模,從天津到保定一線延伸;且水深都在六尺以上,管保叫騎兵迅烈的遼國人無可奈何。

執法寬鬆的宋仁宗時代也有一條法律紅線,任何達官顯貴也絕不能碰水長城至今有妄改水口者,重責之。

也就是說誰想在“水長城”上搞開,就等同於破壞國家邊防大計;一律嚴治沒商量。

可是,到了北宋荒唐皇帝宋徽宗時代;這條原本沒商量的鐵律卻變成了嚴重沒底線的擺設。

由於宋徽宗年間政治腐敗,以蔡京為的“六賊”把持朝政;法律成了一紙空文。

大批達官顯貴紛紛沿河佔田,然後邊民也跟風效仿;巨大的經濟效益引了更瘋狂的破壞。

好些邊地官員為了經濟效益,更是把轄區裡“水長城”的水挖渠排光;然後空出地來種水稻,從此賺得盆滿缽滿。

這條曾經叫數十萬遼國鐵騎無可奈何的神奇防線,就這麼弄廢了。

弄廢的後果就是北宋靖康之恥年間的苦果,金軍呼嘯南下;失去“水長城”庇護且國防廢弛的北宋,邊地迅土崩瓦解;被金國鐵騎輕鬆打下了汴京,釀出半壁河山淪陷的奇恥大辱。

奇恥大辱還是小事,女真人擄掠了宋徽宗、宋欽宗和宮廷大臣、宮女、工匠好幾萬人北行;文人皇帝宋徽宗被關押在五國城的天井裡,悲哀地寫下了

《在北題壁》

徹夜西風撼破扉,

蕭條孤館一燈微。

家山回三千里,

目斷山南無燕飛。

九葉鴻基一旦休,

猖狂不聽直臣謀。

甘心萬里為降虜,

故國悲涼玉殿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