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示範(2)

火仁甫打斷劉敏的話“這事我知道了,么妹兒你在這裡教你娘做飯,我馬上回家去拿米!”

火爺爺邁腿向門外走去,走了幾步又退了回來祥在劉二跟前說“劉二你不要在這裡參合好不好!跟我上稻田灌水去!”

劉二看了火仁甫一眼,不敢違抗他的“命令”,跟在他後頭向外走。

火仁甫是劉二的恩人,要不是火仁甫;精雞爛杆的劉二恐怕早就不在人世。

劉二二十多歲時,是火仁甫把流浪柏樹林的劉敏孃親介紹給他做老婆,儘管劉敏孃親帶著不懂事的劉敏;但劉二心中早就樂開了花。

像劉二這個光棍漢,能娶上劉敏孃親這麼漂亮的娘子;夜裡睡覺總會笑醒來。

劉敏孃親帶著劉敏進入劉二的家,死氣沉沉的院落裡立即出現生機勃勃的氣息。

劉敏孃親不僅長得漂亮,而且是個勤快能幹的女人;就是她把紡棉技術帶進柏樹村的。

劉敏孃親嫁給劉二後,劉二的懶病很快收斂起來;劉敏孃親便讓他出去購買棉花,說她要在家中紡棉織布掙錢。

蜀地當時還沒有棉花,棉花的原產地是印度和阿拉伯;棉花傳入東土前華夏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沒有可以織布的棉花。

宋朝以前華夏只有帶絲旁的“綿”字,沒有帶木旁的“棉”字。

“棉”字是從《宋書》起才開始出現的,可見棉花的傳入至遲在南北朝時期;但是多在邊疆種植。

棉花大量傳入內地當在宋初而且是秦嶺以北地區,關於棉花傳入華夏的記載是這麼說的“始傳種於華夏關陝、閩、廣獲其利,蓋此物出外夷,閩、廣通海舶,關陝通西域故也。”

意思是說宋初棉花種植只在陝西關中、廣東、福建一帶,劉敏孃親會紡棉花可能就是關陝、廣東、福建那邊的人。

劉敏孃親要劉二外出購買棉花,還說越過柏樹林北邊的那道高山就能買到。

劉二聽完劉敏孃親的吩咐,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他沒有聽說過棉花這樣的植物;便去問火仁甫。

火仁甫聽劉二如此講,也是傻了眼;因為他也沒有聽說過棉花這兩個字。

火仁甫跟劉二在火家酒館裡嘰嘰咕咕,劉敏孃親趕來了;手裡拿著一張自己畫成的草圖遞給火仁甫道“火大哥,這是紡車草圖;您能不能找個木匠給奴家打造一架紡車?”

火仁甫是見多識廣的人,沒有聽說過棉花,但紡車這種紡織工具早就見過。

因為成都的蜀錦坊繅絲人常用紡車紡絲。

火仁甫對紡車還是有所瞭解的,劉敏孃親勾畫出來的紡車是最原始的手搖紡車。

手搖紡車的紡輪加捻紡紗操作是間歇進行的,先用紡輪的迴轉慣性進行加捻;然後將捻好的紗線纏繞到另一根軸杆上。

這種操作方式一來效率較低,二來由於紡輪的轉動度難以控制;紡出的紗線往往捻合程度不同。

山東臨沂漢墓出土的帛畫上已出現了手搖紡車的形象,這表明至遲於漢代紡車已非常普及。

最初的紡車是手搖式的,主要由一個大轉輪和一個小圓錠構成。

通常,轉輪直徑是錠子直徑的數十倍,兩者以繩索或皮帶相連。

搖柄位於大轉輪中心,轉動搖柄時大轉輪即開始轉動。

由於轉輪和錠子直徑相差數十倍,轉輪轉動一週,錠子就會轉動數十圈;這裡的錠子就相當於古代的紡輪,在其軸向一端固定若干條纖維,隨著錠子轉動,就可以自動加捻。

由於錠子的轉動圈數由大輪的轉動角度決定,因此加捻的圈數也可以由操作者精確控制。

此外,加捻完成後,只要將紗線取下貼在錠子側面;隨著大輪轉動,紗線也會隨錠子轉動而自動纏繞到錠筒上;這樣就實現了加捻和纏繞的連續操作。

最初的紡車只能一手搖一手紡,一人通常只能操作一個錠子。

後來人們明瞭腳踏式紡車,用腳踏取代手搖;雙手都解放出來,一個人也就可以同時操作多個錠子。

隨著科技水平的進步,人們又改進了紡車的驅動方式用水能取代人力;同時採用退繞加捻法,實現了邊加捻邊纏繞的全自動操作,生產效率大大提高。

火仁甫把劉敏孃親遞上來手搖紡車草圖看了幾遍,義無反顧道“成都蜀錦坊就有這種紡車,火某很快弄回一架來!”

火仁甫說著笑聲呵呵道“大妹子既然熟稔放棉技藝,何不給柏樹林的女人傳授一下技術?”

“這沒有什麼難的!”劉敏孃親胸有成竹地說著,看看劉二又看看火仁甫道“只有劉二把棉花買回來,火大哥弄回紡車,奴家就在村裡叫女人紡線!”

火仁甫很快從成都蜀錦坊弄來一架紡車,又讓驢頭堰的陳木匠照原樣打造幾架;四五架紡車就在柏樹林出現,問題是棉花還沒有搞到。

火仁甫詳細詢問了劉敏孃親,便和劉二、水牛、巴四、徐虎五個人拿著棒棒越過秦嶺,來到關中平原的岐陽縣。

岐陽縣是周朝的祥地,周朝的先祖古公亶父帶領全宗族的男女老少從彬縣遷徙到岐山腳下的周原;見這裡土地肥沃,地勢平坦;就在這地兒安了家。

而秦始皇的先祖秦穆公也是在周原這個地方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的,秦國經過秦孝公時的商鞅變法;國力強大,完成統一華夏的宏偉藍圖。

岐陽縣這地方還真種植棉花,火仁甫問了幾個年齡長者;說他們這裡種植棉花已經有好幾代時間了。

火仁甫詫異,尋思岐陽縣和華陽縣就隔一座秦嶺;南北兩地的差別卻如此之大,這裡種植棉花已經有好幾代,蜀地的人還不知道棉花為何物。

就像秦惠王時的李冰父子在成都平原修築都江堰一樣,關中地區的文明和先進和成都府不在一個檔次上。

火仁甫5人在前岐陽縣討價還價每人買了1oo斤棉花用棒棒挑回柏樹林,劉敏孃親的紡棉授藝公牛工程便就開始。

紡棉授藝工程在集賢寺的大廣場上進行,祥雲庵的靜虛大師帶了十幾擱尼姑也參與到學習之中。

劉敏孃親讓劉二、火仁甫、火水牛、巴四、徐虎組織人將棉花裡面的棉籽擇撿出來。

那時候沒有彈花機,要想把棉花中包含的籽兒弄出來;只能用人工擇撿……

喜歡章獻明肅皇太后請大家收藏章獻明肅皇太后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