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皇儲(21)(1 / 2)

唐代飛機螺旋槳化明顯加快,帽子的形態從軟榻榻變為硬殼狀;簡單來說就是給帽子外面進行塑形,然後再在裡面加層襯。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帽子可以直接戴在頭上,如此四根帶子也就顯得多餘了。

所以唐朝人將前面的兩條帶子繫到帽子上面形成一個蝴蝶結,剩下的兩條在腦後的垂腳在裡面襯上絹、紙板甚至是鐵絲,或如燕尾般下垂、或如飄帶般長長的拖在後面;這就已經十分接近宋代的官帽樣式了。

唐太宗和唐玄宗就非常喜歡這樣的帽子,可見對蝴蝶結的喜愛不是現代人的專利。

唐太宗所戴帽子,已經接近宋代官帽樣式

到了宋朝,有個皇家宗室叫趙彥衛,他是趙匡胤弟弟趙光美的後代。

趙彥衛寫了一本書叫《雲麓漫鈔》,裡面記載了不少唐宋時期的故事。

此書裡記載著,五代時期後漢高祖劉知遠還沒當皇帝時任幷州衙校;曾出訪楚國。

劉知遠見楚國的國君馬希範的帽子上有兩個翅,都是向上的“L”型,就問“這兩個翅叫什麼呢?”

馬希範說“這是龍角啊。”劉知遠就想這個帽子帥,我也來一頂吧。

但是劉知遠不敢叫龍角,因為這是犯上的罪過;所以他就將“L”型的變成了“—”字型,兩邊各長1尺多(4o厘米)。

後來劉知遠當了皇帝,就將這種帽式推廣;上至達官貴人,下到平民百姓,都戴上了此款帽子。

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螺旋槳似的帽子不是專門為了防止官員交頭接耳而設計的;帽翅僅僅是一種誇張傾向的外露裝飾,或者說是人們為了讓自己顯得更帥而設計的,北宋王得臣在《麈史》中也有相似記載。

另外,在官方史書《宋史·輿服志》中也有記載說;帽翅變成平直是五代時候的事情。

宋朝時期,一高一矮似的帽子從圓形變成了方正、有稜角的帽子,而且以黑色為主,其他顏色兼有之。

幞頭後面的翅,不只有我們所見的兩根長翅;據《夢溪筆談》說,當時已經分有“直腳、局腳、交腳、朝天、順風”五等。

看來這時帽子的“飛機化”終於完成,而且還至少出現了5種“螺旋槳”。

直腳又叫平腳或展腳,這種幞頭,或者叫烏紗帽的最大問題是造型太過招搖。

宰相寇準微服出行視察民情。他著青衣、戴小帽,打扮成書生模樣,在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私訪。

當他和一個老頭兒談話時,老頭兒對寇準卑躬屈膝、跪拜迎送,表現出異乎尋常的恭謙。寇準感到奇怪,故意問“老先生,鄙人乃一介書生,請你隨便些吧。”

老頭兒笑著說“相公莫非隱瞞自己身份?你可是朝廷的命官啊!”寇準一聽更加疑惑“我和你老素不相識,怎麼說我是朝廷命官呢?”

老頭兒說“相公,剛才你透過狹巷時側身左顧右盼,生怕有東西碰著你的帽子。你要不是常戴長翅帽,哪會有這樣的習慣動作?”

所以,如果每個人都戴著不能摘掉翅的帽子在街上行走,那每個人都得前後左右距離1米以上,要不就會被帽子翅所誤傷。

正因為這個原因,到北宋中期,這兩個外展的翅改成可以摘掉的,並不固定在帽子上。

當然,這其中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刷洗更加方便。

局腳幞頭,即彎曲的幞頭腳,就是將直腳幞頭的兩根長翅的尾端捲起來,形成“c型””s型”或“螺旋型”。

戴這種帽子的常見於狀元、翰林學士等文官,比如當年著名的翰林學士包拯就特別喜歡。

交腳幞頭,顧名思義就是兩腳相交,即將直腳幞頭的兩根長翅對摺,然後再在上面交叉成“x型”。戴這種帽子的常見於皇親國戚。

朝天幞頭,就是兩腳直上,即將直腳幞頭的兩根長翅對摺,然後再折成兩根平行朝天的電線杆似的,戴這種帽子的常見於各類官員。

順風幞頭,就是將兩根翅一起折向一邊,如同比目魚,一邊有兩根翅,另一邊沒有翅。另外也有人認為是一邊下垂,一邊上抬,就如同“∽”符號一樣。這種帽子的常見於平民百姓。另外,常見一些太監或雜役,戴著沒有翅的幞頭。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