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章 宋太宗(4)(1 / 2)

趙恆被立為皇太子,趙光義有意讓呂端做宰相;有人諫言說呂端為人糊塗。

宋太宗笑道“呂端小事糊塗,大事可不糊塗啊!”隨之賦詩一道“欲餌金鉤深未達,磻溪須問釣魚人。”用呂尚輔佐武王的典故表明對呂端的屬意。

宋太宗在位22年,其兄長趙匡胤的一手好牌被他打得稀爛;只能給兒子宋真宗留下一個危局,寄希望於呂端等人能夠幫助其子解決問題,一代君王的剛愎自用令人唏噓。

宋太宗心胸狹隘、善搞陰謀詭計這是不爭的事實,但他位22年還是有貢獻的。

趙光義即位後繼續執行兄長趙匡胤制定的國策進行統一戰爭,鼓勵墾荒,展農業生產;擴大科舉取士規模,編纂大型類書,設考課院、審官院,加強對官員的考察與選拔,進一步限制節度使權力;力圖改變武人當政的局面,確立文官政治。

這些措施順應了歷史潮流,為宋朝的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

宋太宗在位22年與北方契丹政權、西北党項政權間的戰爭頻;為了更好地控制和駕馭出征將帥,宋太宗開始實行“將從中御”的政策;授予出征將帥應對謀略、攻守計劃,或授以陣圖以指揮前線將帥作戰。

但由於各種主客觀原因的限制,宋太宗的“將從中御”政策施行效果並不理想。

趙光義對遼的高粱河之戰、雍熙北伐均以失敗告終。

兩次北伐中,軍糧需求量大,百姓不堪重負;幽州及其周邊遭遇兵燹,軍糧供給受限;軍糧徵調地域較廣、轉輸難度大。

軍糧供應的困境限制了宋軍的軍事行動,相當程度上決定了趙光義兩次北伐的失敗。

對遼戰爭的失利以及後方起義的爆,遏制了北宋進一步開闢疆土;宋太宗的施政策略也不得不轉為重內虛外。

趙光義在外交政策先由“備邊通好”轉向“圖制契丹”,再由“圖制契丹”轉向“聯夷攻遼”,最終由“聯夷攻遼”轉向“修德以懷遠”。

雍熙北伐失敗以後,宋遼接著又進行了幾次戰爭;趙光義及群臣從戰爭的現實中逐步改變了對遼策略,從戰略進攻完全轉為戰略防禦;並採取了若干較為有效的防禦措施,同時又積極主動去謀求對遼和平。

文化方面,趙光義在太平興國年間下詔,組織人員修成《太平御覽》、《太平廣記》。

趙光義開創昇平詩歌之後,在宋代皇族和大臣中得到積極的響應;形成了宋代詩歌的重要特徵之一。

趙光義本人喜好詩賦,朝廷也因此特別重視文化事業;宋朝重教之風因而展開。

趙光義喜好書法,善長草、隸、行、篆、八分、飛白六種字型,尤其善書飛白體,宋朝的貨幣淳化元寶也是趙光義親自題寫的。

宗教方面。趙光義即位第一年,就剃度僧尼17萬餘人;趙光義在位期間大建佛寺,在五臺山、峨嵋山、天台山等地建造了為數不少的寺院。

太平興國五年(98o年),趙光義敕令內侍張廷訓主持重修五臺山上的真容、華嚴、壽寧、興國、竹林、金閣、法華、秘密、靈境、大賢等1o所佛寺,並鑄造金銅文殊像,安置於真容院。

同年,趙光義詔令峨嵋山白水寺高僧茂真重建集雲、臥雲、歸雲、黑水、白水諸寺,又鑄造普賢菩薩銅像一尊,重達62噸,供奉於白水寺。

趙光義積極贊助佛經翻譯事業。太平興國五年(98o),他在東京設立譯經院,恢復了從唐代元和六年(811年)以來中斷了17o年之久的佛經翻譯工作。

由於宋太宗奉佛,西域、天竺僧人攜帶經文來到漢地者絡繹不絕,其中天竺僧人法天、施護、天息災,都曾在宋太宗開設的東京譯經院從事佛經翻譯活動,並御派漢地僧人法進、常謹、清沼等人充任筆役,協助譯經。

宋太宗敕命呂端為宰相後宣佈今後中書事必須經呂端酌定才可奏聞。

宋太宗疑忌心忒重,但如此這般地信任呂端實屬罕見。

宋太宗彌留之際不僅相信呂端也相信寇準。

寇準早在太平興國五年就向太宗推薦過呂端器識非常,希望能早日用他。

宋太宗不以為然,道“我知道此人,是人家子弟,能吃大酒肉,其他沒什麼能耐!”

但宋太宗後來完全改變了對呂端的看法。

太平興國五年,呂端在開封府判官任上受一件無關之事的牽連;太宗對那件事很惱火,命令在呂端頭上戴上大木枷配流放到商州(陝西商洛)。

判罪以後,恰巧開封府還有一些公文要呂端簽署,呂端怡然吩咐“只管拿來!只管拿來!戴枷判事,自古就有。”

呂端被配商州時宋太宗還下令只能步行不能騎馬,呂端身體肥碩,戴枷步行千餘里自是夠嗆。

宰相薛居正安慰呂端暫且認災,呂端大笑道說“不是我呂某的災,是長耳(指驢)的災。”談笑幽默,一如平日。

淳化三年,宋太宗追究二兒子開封府尹趙元僖中毒暴死事,呂端這時又是擔任開封府判官之職;與其他屬吏以輔導無狀受到審查。

最後落時,別人都哭泣著請求減輕處分;只有呂端聲稱“罪大而幸甚”,自求外貶。

端拱元年,呂端出使高麗;突然風急浪高,檣摧舵折,副使與同舟之人驚恐萬狀;他卻始終穩坐艙中,安然讀書,全無懼色。

在長期的政治生涯中,呂端的穩重、決斷和鎮定廣為人知,也傳到了太宗耳中,從而得出“呂端大事不糊塗”的高度評價。

而呂端也確實沒有辜負太宗託孤的厚望。

皇太子趙恆與趙元佐是同母兄弟,都不是還健在的李皇后的親生兒子。

李皇后是宋初大將李處耘的女兒,他的哥哥李繼隆這時正擔任殿前都指揮使;執掌著京師禁軍的指揮權。

李皇后自己所生的兒子早已夭折,應該說太宗任何一個兒子繼承皇位對她都關係不大。

李皇后忌憚趙恆“英明”難以駕馭,卻鍾愛趙元佐;還在宮中撫養元佐之子。

也許出於同樣動機,在趙恆立為太子時;李皇后在太宗面前離間過他們父子的關係。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