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父子話科舉(1 / 2)

中國的選官制度幾經波折,以前都是世家門閥掌握著整個國家從朝廷到地方的權力。

如果皇帝的命令這些世家大豪不滿意的話,那麼這個政令就很難推行下去的。

後來曹操的兒子曹丕篡漢稱帝,用九品中正制囊括了天下的英才,才是他的江山穩固。

這個時候計程車族的勢力還是很大的,其他途徑進來的官員根本就不能進而他們抗衡。

但是這個時候的官制已經有了很大的展,寒門子弟也有了很大的仕途晉升的方法。

也就是說他們能夠入仕了,這樣他們才有資格拿到當官的通行證,這一點無疑是進步的。

知道隋朝的時候開始有了開科舉取士這才進一步的為寒門子弟開啟了一扇大門。

唐朝的時候更加的規範,將科舉更是分為明經和進士兩科,這就給了那些寒門的讀書人以更大的空間。

在武則天代唐稱帝的一段時間裡,更是開創了武舉這一科目,為那些習武的人進入仕途提供了便利。

到了宋代科舉是更加的展,這不還沒有舉行趙匡胤登基後的第一場科舉呢了吧。

但是趙旭還是比較推崇這個科舉的,他雖然不是這方面的專家,他也是覺得這是一個創舉。

先隋唐創立的科舉制度,就是中國官員選拔的一個極大的頸部,是在中國官史上佔據一個很重要的地位的。

在它沒有出現之前兩漢的察舉制度和魏晉的九品中正制度是比較先進的選官制度了。

但是科舉制度的出現就完爆這兩個制度了,為什麼?因為它相對來說是比較公平的。

後世的一些寒門大學生,透過高考走向大學,不正是這一公平的體現嗎?這一點趙旭見的是很多的。

從中國的展上來講,科舉制度還是比較重要的,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科舉制度的出現、展和演變,正是適應了中國當時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

當然了科舉制度也間接的促成了唐宋時期豐富燦爛的文化,想一想後世的那些什麼《唐詩三百》、《宋詞三百》之類的不都是在這個時候出現的。

但是趙旭是更多的知道,科舉制度還有個很大的弊端,從長遠來看這就十分的嚴重了。

這一制度也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制了人才教育的全面展,使大批知識分子醉心於科舉考試而弱化了對科學技術的研究。

這一點對華夏的後來影響是極大的,直到很多年後也是沒有能夠改變。

趙旭也十分想改變這種狀態,他現在也是有能力做些什麼了,這一點是他比較滿意的。

但是他更加的直到現在還不是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他眼前就是要解決的是科舉的科目問題。

剛才他說的是科舉的長期弊端,那自然是有短期弊端的作為朝廷選拔官吏的最主要的途徑,它主要是看考生的文采了。

這就有問題了,文采好不一定有德行,有能力。但從一篇文章根本無法從根本上看清一個人是如何的。

這些選拔出來的官吏可是以後要到國家的基層去的,這要是選出來的人是也道貌岸然的偽君子可就完了。

趙旭腦袋裡正在想著這些的時候,趙匡胤這邊忍不住的問了一句

“你說的考這些科目,到底是為什麼呀,自從有科舉以來也沒有考這麼多的東西,即使是唐朝也只有進士明經兩科的,你這麼做?”

趙匡胤擔心這麼做會引起那些讀書人的不滿,一個不滿沒有事,如果都有意見就完蛋了。

“父親,難道科舉制度剛出來的時候就有這麼進士和明經兩科嗎,那不過是後來才有的,現在我們進一步展有什麼不對的嗎?我們只是順應時代的展。”

趙匡胤聽後,沒有說話,兒子說的也對,什麼都是不斷的展的,科舉制度也是不例外的。

以前並沒有科舉這一說法,後來的隋朝開先河,創立了科舉制度,為讀書人,開闢了一條道路。

後來唐王朝推翻隋朝的統治後,唐王朝的帝王承襲了隋朝傳下來的制度。

這些制度也當然就包括了的人才選拔制度,也就是隋煬帝的科舉制度。

但是唐朝並不是只是簡單的繼承了他的這一制度,不然的話,那也太沒有新意了吧。

唐朝為了證明自己和隋朝不同,對這個所謂的科舉做了進一步的完善,正是他們的這一舉措,科舉制度逐漸完備起來。

在唐代,科舉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也不知道是哪一位皇帝的創舉,估計是李老二,也就是李世民。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