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宋國災難的起始

廣南窮苦,是宋國西南邊緣之地,山寨之間易於生衝突,廣南人也因此是天生的山地兵,身為幢寨頭人的阿儂很容易理解蔡鞗話語,閉眼在腦海裡模擬了“西班牙大兵陣”後,咂嘴道“沒有長矛兵總覺得不怎麼穩妥,娃你也說了火繩槍、火炮不能遭遇陰雨天,四個角兵陣使用火槍兵,若遭遇了陰雨天又如何?敵人手持堅盾,僅以咱們的弓弩兵廝殺,一旦刀盾兵臨近,弓弩兵恐難敵手啊!”

阿儂想了下說道“火槍兵需要揹負長矛,遭遇了陰雨天時,可以轉換一下,將弓弩兵居於四個頂角,手持長矛的火槍兵居於陣心,刀盾手依然環顧陣心四周,如此才能讓人心安。”

聽著老人話語,蔡鞗心下感慨讚歎果然還是老人狠辣,如此之快就看出了軍陣的漏洞。

基本陣型確定了,只剩下的就是嚴格訓練兵卒,確保軍卒有足夠能力使軍陣運轉自如,還有就是兵卒兵器的配備。

蔡鞗知道後世的“師旅團營連排班”編制,也知道《保甲法》下的都保、大保、保,知道宋軍禁軍的“廂、軍、營、都”編制,自一開始就有些猶豫使用哪一種編制,或者混合在一起使用。

保甲軍也好,禁軍也罷,都是冷兵器下的編制,雖也有與火槍兵一般無二的站隊演練,但終究還是有些區別。猶豫再三,蔡鞗還是採用了後世誰都知道的編制,一個原因是火繩槍是熱兵器,日後也只會以火器為主要前進方向,第二個原因是大明島遠離宋遼萬里之外,無論如何改變都是無礙,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想抹除與宋遼兩國的某種痕跡,讓新加入的遼國漢民能夠徹底歸心。

軍營內一共有兵卒三千五百人,剛好滿足軍陣四個頂角一個火槍營、一個炮兵營,以及中軍所屬一個弓弩營、一個刀盾、騎兵營。再此之外,還要配備一個牛馬車兵輜重營,如此一個“西班牙大方陣”兵團滿編是五千人。

軍隊訓練不需要蔡鞗擔心,留下來的近衛軍已經訓練了年餘,足以成為三千漢民兵卒的中堅骨幹,有學堂學生擔任教官,最為簡單的站隊什麼的根本不需要操心,蔡鞗之所以待在軍營,主要還是給自己學生弟子撐腰。

一個草棚,一張書桌,即使什麼都不做,蔡鞗只是每日裡坐在書桌前寫寫畫畫,不遠處喊聲震天的數千將勇就不敢偷懶耍奸。

蔡鞗人不大,卻沒人不知道他的狠辣,不僅鞭打了數百上四軍禁軍,砍了數千古越蠻人腦袋,連宋國宗室、官家也敢直面對懟,更何況裡許外礦山上還有兩三千悽悽慘慘的宋人礦奴為榜樣,再加上前些日在戈壁沙漠試炮情景,數千兵卒哪裡敢有任何不滿炸刺?

大明島有的是荒地,三刀犁很容易耕種,事先也早已儲備了足夠的食物,一日三餐頓頓有肉,每月一貫錢的軍餉,在三千漢民來說,無非是每日站站隊、跑跑步什麼的,又有什麼可以埋怨的?

蔡鞗一人壓住了近衛軍,近衛軍每日裡都要在礦場跑步一圈,又壓的宋人不敢動亂,至於寨子里老人們的爭吵他才不願過問呢!

這種日子一直過了一個月,直到根據兵卒演練情況重新調整軍官後,他才帶著熔鍊的鋼錠返回寨子,再次躲入作坊為兵卒打造兵器。

刀槍箭矢,以及所用的簡單胸甲都不是很難,只要磨具製造出來進行鍛壓、打磨即可,唯一麻煩的是火繩槍、火炮以及隸屬於炮兵的蠍子弩,這些才是較為麻煩的事情。

七年來的摸索,蔡鞗也從工匠學徒達到了頂級大匠程度,並不是說他比一般的匠人強了多少,而是比一般匠人多了一項“設計”技能,這又恰恰是大匠必備的技能。或許做不出遠他人精良器具,但他見識過太多不屬於這個時代的器具,也知道些常識性原理,再加上搜刮來的這個時代頂級匠人智慧,一般的困難並不能成為真正的障礙。作坊、學堂、軍營、礦山、硝石場子、船廠彷彿成了他的全部,他人最為重視朝堂權利反而最不被他重視。

平淡而又忙碌的日子一天天在指尖流逝,近兩百艘大船沿著琉球沿途島嶼進入倭國海域,一陣威懾後轉入金銀島,一嘴火瘡的蕭嗣先正不知該如何將挖了的金銀送回遼國呢,見到親外甥女來了金銀島,大喜!

金銀島有著無數金銀,蔡鞗卻將如此一座金山銀山送給了遼國,就趙佶和朝堂一干貪婪大佬們的性子能滿意才怪了呢。明著不敢輕易觸怒遼國,不願遼國注意力轉而向南,更願意遼國與女直野人死磕到底。明著不敢封鎖登州渤海灣,不代表私下裡不能借助他人之手,將訊息送入完顏阿骨打耳中後,私下裡又用大小五十艘船隻換得了女直人五百匹戰馬,金國也因此封鎖了整個渤海灣,禁止任何遼國船隻進出。

按照老祖宗的兌換價值,一匹上好錦緞換取一匹戰馬,若是蔡鞗名下哪個敢用五十艘船隻換得五百匹戰馬,估計會被他裝豬籠裡沉塘了,但在宋國卻算不得什麼,也不僅僅因為金銀島的事情,更多的還是因為一個名叫趙良嗣的遼國漢臣。

趙良嗣原本叫馬政,原本屬於遼南院名下官吏,後來因為一些亂七八糟的事情被罷了職,政和元年童貫出使遼國,馬政改名李良嗣私見了童貫,也就是“聯金抗遼”的開始,隨後又被趙佶因出使金國帶回金國使臣而賜國姓趙,自此也就成了朝堂上新貴趙良嗣。

自政和元年童貫得了趙良嗣後,宋國朝堂上就一直爭論著是否“聯金抗遼”之事,爭論了好幾年,在趙佶支援下,朝堂上“聯金抗遼”聲音逐漸佔據上風,而蔡鞗不知道的事,當他勾結遼國,耶律延禧率兵威逼宋廷後,趙佶愈堅定聯金滅遼之事。

先是政和七年,登州知州王師中以投靠的遼漢民高藥師、僧朗榮為使臣過海試探,結果高藥師、僧朗榮畏懼怕死半途跑了回來。

其後政和八年,因董龐兒於遼南京反叛,其後宣告投降了宋國,再加上遼北又正值大旱,二十萬饑民於遼中京反叛,原本因高藥師、僧朗榮怕死半途跑回來而暫熄了念頭的朝廷,見到遼國先是丟了遼東京,又不斷生反叛,熄滅的希望火焰驟然升騰起來,趙佶再令朝臣討論“聯金滅遼”之事。

官家示意,太師蔡京、左僕射王黼、太傅知樞密院事童貫、梁師成、李良嗣等數十大臣紛紛上書聯金攻遼,太宰鄭居中、知樞密院事鄧洵武十餘大臣皆激烈反對,終了趙佶還是遣趙良嗣、呼延慶、高藥師再次出使金國,同年十一月,金國使臣李善慶、小索多、布達與李良嗣等人返回開封。

自趙良嗣(馬政)歸宋後,宋國朝堂猶豫著是否“聯金抗遼”之事,但雙方並未真正接觸,直到宋國將船隻半賣半送給了女直人五十艘大小船隻,直到趙良嗣帶著李善慶遼國使臣回到汴京開封后,雙方才真正建立了聯絡。

但是,政和八年遼北大旱,因女真野人攻佔了遼東京造成的流民或南下逃入遼南京,或向西逃亡遼中京,而逃亡遼中京漢民、熟女直、渤海女直、黃頭女直被阻在了遼金兩軍夾界的錦州、顯州境內。

遼金兩軍爭鋒之地,遼國特殊兵制下,遼軍本就沒有什麼輜重,不搶這些逃亡的饑民就不錯了,又哪裡有多於錢糧救助大旱下的這些逃難饑民?

張高兒、安生兒、黴六哥先後反叛,女直人以不足萬人吞下整個遼東京,正如以蛇吞象,短短時間內很難消化掉整個遼東京,故而並未趁機資助張高兒、安生兒等人攻遼,而是藉此逼迫遼國放棄整個遼東之地,承認金國為兄,並予以賠償等十項要求。

正值遼國內憂外患時,耶律延禧不得不被迫答應,並遣使入遼。

宋國初時並不知情,等李善慶等金使被朝廷冊封了官吏後,遼金和談才傳入開封,遼金雙方都和談了,趙佶也不敢再言什麼宋金兩家分遼之事,畢竟一旦和談,遼國惱怒宋國背後陰算,轉而南下可就成了搬石頭砸自己腳的蠢事。

喜歡六賊紈絝請大家收藏六賊紈絝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