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種地去吧(1 / 2)

小說:唐朝的成語 作者:貓怕涼

尉遲恭的大軍輕車從簡,只攜帶武器裝備、帳篷糧草,以及必要帶回物品,由馬拖運

攻城器械那些笨重玩意兒,尉遲恭柴紹他們仨合計了下,讓幽州城裡與王君廓喝茶的某個姓長孫的倒黴蛋回頭順路帶走

結果半路百騎司的人來了,帶著李世民的秘信給姬雲,不看還好,一看立馬不好了

前往南方種地?這種事情誰給李世民出的主意?問百騎的人,他們根本不知道

姬雲不解,要回長安問問去,北方與南方的劃分,有一條明確的界限,即秦嶺—淮河一線。反正順路

可是百騎帶著海冬青,讓姬雲有什麼問題,他們用飛禽傳信

結果這麼來回折騰鳥,姬雲知道了三季稻的始末

溫湯監是司農寺下屬機構置,於京兆府昭應縣西(今陝西臨潼一帶)溫泉處。設監一員、丞二員,掌湯池、宮禁、防堰及修排程;近湯之地所潤瓜蔬,先時而熟者,以薦陵廟

這個聽著溫湯監很牛13。其實更像是後宮機構,那就是給皇帝管理溫泉的,順便種菜

閏三月下旬,李世民終於開心了一回

去找稻種的隊伍回來了一批。占城稻還未有訊息,但是三季稻真的有,而且到了

司農監沒什麼權利,就作為專門研究培育作物。類似於現在的農科院。像溫湯監一樣也種菜,但是這是實在的外部機構

與司農監職能相同的部門一直都有,但是溫湯監到北宋就沒了

這就是人才的差別,還有公私的差別,李世民讓這倆管理部門辨認送來的稻種,只有司農監這邊有人認出來了:這是一種秈稻。

稻有兩類,秈稻和粳稻

亞洲稻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農作物之一,中國是粳稻起源地。早在距今9ooo年前就已在中國長江流域出現

後由田螺山先民利用溼地種水稻,早期栽培稻是採集經濟的補充,隨著時間推移,栽培稻群體中的馴化稻的比例上升,原始野生習性減弱,稻穀產量增加。慢慢成為了一種主食

位於浙江省中部,主要分佈在錢塘江上游流域,以浦江縣上山遺址為代表的上山文化。就是世界稻作文化的源頭

上山遺址考古公園最貴重的鎮館之寶,就是世界僅存的一粒長壽“萬年米”

粳稻需要日照時間短,但生長期長,比較耐寒,米質粘性強,米粒短圓,蛋白質含量較高,口味好。粳稻碾出的米叫“粳米”,也就是:大米

秈稻較耐溼、耐熱和耐強光,但不耐寒。米粒直鏈澱粉含量較高,膠稠度硬,故蒸煮的米飯不粘

成熟時易落粒,出米率稍低。秈稻的許多性狀比粳稻更近似於普通野生稻,加上中國自古權利和武力中心一直偏向於北方

也就是說秈稻這種像野草一樣的稻種一直沒被重視

另外,古代因為沒有化肥,也沒有農藥,種地就是靠天吃飯,全看老天爺心情如何

經常種一年歇息一年,或者種一季主糧,然後種豆子做補充

歷史最早個人撰寫的農書是西漢《泛勝之書》。原書在北宋初期散失,現緊有殘篇

《漢書?藝文志》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