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是上架感言吧

新人第一次寫書,難免有些不理想,但會一直堅持下去。

先說下本書的計劃吧,大體分七卷

一卷是風起南陽,主要是農業方面的,寫一些漢末的風土人情。

二卷是洛陽風雲,主要是商業方面的,寫一些漢末的各行各業展情況。

三卷是緣起書院,主要是邊疆方面的,寫一些熱血事件。

四卷是黃巾劫難,主要是朝堂的明爭暗鬥,寫一些鉤心鬥角。

五卷是二袁之爭,主要是諸侯混戰,寫一些權謀方面的。

六卷是三國鼎立,主要是寫魏蜀吳三國的政治經濟。

七卷是衣冠南渡,寫一些社會各階層的生活場景。

本書已寫了3萬字,只是一個開頭吧,後面還有很多內容要寫。

再說下寫這本書的緣由,算是以古喻今吧……

有人說三國的精髓不在於三國,而在於漢末。

若是沒有漢朝四百年沉澱,就譜寫不了三國的華美序章。

如今的我們只記得三國時期的波瀾壯闊,卻很少有人知曉漢末時,多少人為了救國救民,而拋頭顱,灑熱血!

而我們至今被稱為漢人,還以漢人自稱,因為漢朝不僅國強,民也強。

其他暫且不提,我們來看看漢朝時期壓在普通百姓身上的四座大山(教育、養老、醫療、住房),是如何處理的。

先是住房,漢代採用的是名田制度。

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中含有大量漢代名田制度的法律條文,其中對普通百姓規定公卒、仕伍、庶人,授田地一頃(大概1oo畝),宅院一方(橫豎各三十步,大概一千七百多平)。同時還對田宅的繼承,買賣都有明確規定。

可以這麼說,只要不是遇到天災人禍,普通百姓有這些田宅,生活得相當滋潤了。

其次是養老,漢代透過教化引導,在社會上基本形成尊老敬老的良好風尚,在這樣的基礎上,漢朝統治者進一步加強了對老年人的尊敬和體恤,透過賜物、賜爵、賜予王杖、減免賦稅、刑罰優待以及重處不孝等措施,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創造一個寬鬆的環境。

接下來是教育,漢朝遵循“幼吾所長,老吾所養”的原則,十五歲以下是必須接受教育,讀書習字的。

這在當時是由法律所規定的,即讀書識字的數量是當成一定次數的勞役(更)的--見《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史律》,當時的教材一般用急就篇或者倉頡篇。

當時成年人的識字率可以透過大量出土的漢簡材料得到印證,如西北邊關數十萬枚數量以上的簡牘材料,涉及人物、事件極其豐富,可以說文字與漢朝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他們買東西要用契符;士兵要簽到,彙報執勤工作;打官司訴訟也需要書寫;物勒工名制度讓手工工匠甚至刑徒也必須掌握文字技能。

漢代民間基礎教育的普及,可以透過《四民月令》等文獻提供的關於鄉村“小學”的記錄得以反映。鄉村學校的學期設定往往避開農忙季節,又有“貧子冬日乃得學書”的說法,這一情形,或許是為了使當時的民間教育可以保證較高的入學率。

最後是醫療,這個因為記錄百姓醫療的文獻很少,很多人專家都認為漢代百姓的醫療條件很差,這個咱們無從反駁,也不過多評論。

但是東漢末年在我國誕生了三位傑出的醫學家,史稱“建安三神醫“。其中張仲景撰寫《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理法謹嚴,被後世譽為“醫聖“,為建安三神醫之。

華佗浪跡江湖,足跡遍於中原大地和江淮平原,在內、外、婦、兒各科的臨證診治中,曾創造了許多醫學奇蹟,尤其以創麻沸散臨床麻醉藥、行剖腹術聞名於世

董奉雖然隱居廬山,但也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杏林佳話。

最重要的是,這三位神醫都是民間的!

現在醫療條件是很好,但是民眾大都看不起病,這是何故?

說到漢代,就不得不提到漢初的”文景之治”,這段時期算是中國歷史上難得的好時期。

文帝,景帝奉行黃老之道,講究無為而治,即朝廷不過多幹預民眾,讓老百姓自由展。

既然漢代咱們都這麼厲害了,為什麼就沒有傳承下去呢。

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因為三國時期的全國亂戰。

當時多年的戰爭,導致大量的人口死亡。一些知識,也就隨著歲月的前進而煙消雲散。甚至在後來魏晉時期,出現的五胡亂華。這個時期真正將中華文化大量地破壞。

甚至一度出現了文明斷層的情況,必然不能讓文化傳承下去。這就是所謂的讀史不能看漢代以後的史書記載。

五胡亂華就像是將中國人脊樑骨打斷了一樣!

漢代時我們打的外族到處跑,漢代之後,我們就只能守著,不斷被外族侵擾,若不是有長城在,估計中國歷史就不止兩次外族入主中原這麼簡單了。

再給大家看一份漢代的人口統計表,1993年出土於江蘇連雲港市東海縣溫泉鎮尹灣村,是漢成帝元延一到三年期間(前12-1o),東海郡上奏給長安朝廷的述職冊。

述職冊中包括了這一份人口統計表,那時不但不講計劃生育,反而鼓勵生育,人口增長多,算官吏政績。

東海郡當時下轄38個縣,算是大郡。以山東郯縣為中心,包括今天山東南部,江蘇北部的廣大地區。

人口數是這麼記載的東海郡共有戶、口,男子有人,女子有人,女子多前7926,值得注意的是,八十歲以上有人,竟然佔總人數的2.3%;九十以上的也有人,佔總人數的o.8%,6歲以下人,佔總人數的18.8%。

對比一下現在的人口資料,是不是很有意思。很多專家站出來表示尹灣的人口資料明擺著地造假,不可信!

筆者不與爭辯,只知道民眾生活的水深火熱,談什麼康乾盛世,萬國來朝,經濟世界第一,都是虛的。國強民弱,猶如曇花一現!

筆者查閱大量資料,只是力圖寫一個不一樣的三國故事而已。

喜歡人在漢末,種田起家請大家收藏人在漢末,種田起家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