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蔡氏與袁氏(1 / 2)

陳留郡圉縣一處莊園內,人到中年的蔡邕,正與叔父蔡質,族兄弟蔡睦和蔡谷三人一起在客廳中商討司空橋玄徵辟一事。

對於朝廷的徵辟,蔡邕可謂心情複雜。

蔡邕少年時即博學多聞,師從名士胡廣。喜歡文學、數術、天文,還擅長音樂。

但是由於當時外戚和宦官輪流掌權,導致朝廷腐敗不堪,蔡邕曾多次辭過陳留郡太守的闢請,還拒絕了朝廷的徵用。

桓帝時,中常侍徐璜、左悺等五侯,擅權不法,聽說蔡邕的琴鼓得好,於是告訴桓帝,命令陳留太守督促他啟程。蔡邕不得已,走到偃師,假稱生病,返回家中。

此後,蔡邕便專心致志地做學問,對當時士人起的社會活動也很少參與,日常大都是讀經和授徒為主。

他雖然低調行事,但名聲卻在圉縣這個地方傳播開來。

蔡邕的散文善於碑記,工整典雅,多用偶句,頗受時人推重。

他寫《琅琊王傅蔡君碑》時,才二十歲。這件事傳開後,請他寫碑銘的,除官宦高門也有庶民百姓,蔡邕都是一視同仁,這更令世人對他敬佩有加。

本來按照蔡邕的打算,對於橋玄的徵辟,這次也算婉拒。但還是耐不住族人的勸說。

蔡氏以國為姓,但蔡國兩次受封,三次遷都,其民或遷或留,分佈面較廣,其民分散到各地,皆以國為姓。

時下陳留蔡氏雖還不是名門望族,但在圉縣這個地方也是族人眾多,有錢有勢的大戶。

說到這裡,不得不說一下蔡邕的身世經歷和親屬子女。

蔡邕的六世祖蔡勳,好黃老,平帝時為郡令。王莽初,授戒戎連率(隴西太守)。勳對印綬,仰天嘆曰吾策名漢室,死歸其正……可事二姓哉!遂攜將家屬,逃入深山,與鮑宣、卓茂等同不仕新室。

曾祖父蔡勳,哀帝時以孝廉為長安邰長。祖父蔡攜,順帝時以司空高第遷新蔡長。

而蔡邕的父親蔡稜,字伯直,為人正直,不協於時,一生沒有任官,年五十二卒。

蔡邕的母親袁氏,為陳郡袁氏女,諫議大夫袁滂的妹妹。

蔡邕對長輩非常孝順,他的母親曾經臥病三年,蔡邕不論盛夏嚴冬、氣候變化,都沒有解過衣帶,七十天沒有睡過覺。母親去世後,就在墓旁蓋一間房子住下守著,一動一靜,都遵守禮制。

自父親蔡稜在世時,蔡邕便與叔父蔡質一家及蔡明一家同居,及至蔡稜過世,蔡邕也是跟兩位叔父住在一起,如今三代沒有分家,鄉里的人都稱讚他品行好。

蔡邕的妻子趙貞女,乃是母親袁氏為他指定的。如今袁氏過世,今年三十八歲的蔡邕名下也有一子一女。

因此這麼一大家子蔡氏族人住在一起,日常的開銷也是頗巨。

要不是祖父蔡攜就任過新蔡長,給蔡氏後人留下一些餘財,就憑蔡稜這輩,沒有額外的收入,基本就消耗殆盡了。

要不是後來袁氏從家中帶來一些嫁妝,也不會有蔡邕如今安逸的生活。

但這麼一大家族的人,總不能只吃祖宗基業吧,那不還是得早晚家破人亡!

所以當蔡質聽聞蔡邕被司空府徵召為掾屬時,立刻就起了今日的家族議事。

此時蔡質坐在上主位,苦口婆心地對蔡邕勸道“叔父知道你覃思典籍,蘊櫝六經,安貧樂賤,與世無營的志趣,但你不為自己著想,也得為你那一子一女以後做些打算吧,總不能讓你的兒子也像你一樣安貧樂賤吧,就算你兒子做到你這樣,你也不想你的女兒因為嫁妝簡陋而被夫家看不起吧。”

蔡邕聽罷,皺著眉頭思索一陣,最終還是搖頭道“兒孫自有兒孫福,如今我年事已高,就算答應朝廷的徵辟,又能做出怎樣的成績呢。俗話說,伴君如伴虎,侄兒沒在官場做過事,到時只怕會弄巧成拙。非但不能做出貢獻,反而連累族人。”

蔡質和兒子蔡睦及侄子蔡谷各對視一眼,兩人頓時明白其中的意思。

只見蔡睦呵呵笑道“兄長何必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兄長如今聞名於陳郡,太守大人幾次徵辟,皆是看重兄長的品學。現在更是連司空府也來徵召令,可見兄長的才學在洛陽也是有名之人。兄長一直潛心治學,豈不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洛陽太學聞名天下,更是天下學子聚集之地,兄長既有教授學生之意,何不去洛陽走一趟,見識一下天下的才俊。”

說到這裡,他看了一眼若有所思的蔡邕,又繼續開口道“愚弟聽聞當今天子親自點名徵召了一個十二歲的稚童為天子侍讀,這人名叫吳詠,據說是整個天下人都稱讚的神童,不僅詩才無雙,而且聽說還神遊過太虛,在太虛中曾聽到仙人教授經學,甚至還默寫出二篇半《尚書》佚文,連當今的五經十四博士,都親自為其作序,想親自收其為學生而不得。”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