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兩位宰相的震撼初一(2 / 2)

且模型不只有一種,其中蒸發池,有五個、七個、九個不等。

姜握並不介紹,而是由城建署的研究員來。

裴相與辛相的目光從模型轉移到人身上,只見她的胸口前還彆著特製的名牌【一級研究員餘常佳】

看得出,餘常佳大概不太喜歡或者是擅長與人交際過多,被兩位宰相一盯,有些不自在,剛開始介紹的時候,聲音還有點緊。

“我朝得鹽之處,無外海鹽、池鹽、井鹽、岩鹽、土鹽。”

“無論鹽從何處得,要製出鹽來,都要先取滷,之後或煎熬,或日曬方得鹽。”

說過這兩句後,餘常佳自然了許多,甚至開始主動問起了辛茂將:“敢問辛相,如今我朝得鹽,是否海鹽之量,已經超過了池鹽?”[1]

辛茂將直接點頭:“正是如此。”

餘常佳雖然手裡拿著彙報材料,但她其實皆爛熟於心,直接就道:“我朝比之從前諸朝,在製鹽上已大有進益——譬如曬制池鹽的墾畦營種法。”

“然而,在海鹽上,卻一直是採用煎鹽法。”

聽到這裡,姜握其實是有點走神的。因為想到鹽,在她作為現代人的第一印象裡,便是曬鹽而並非煮鹽。

而她第一次親眼見到煎煮海鹽,正是做巡按使的那幾年。

對此時的人來說,覺得很正常的事,當時姜握看到還是有一定衝擊的——海岸線上,都是架設的的燒鍋煎鹽的裝置,甚至可以稱得上壯觀。

而她也是那時,才從系統中知道,宋代以前的海鹽製造,全出於煎煉,甚至嶗山青鹽遲到清光緒年間,才用溝灘之法改煎為曬,從而結束了煎鹽的歷史。[1]

需知,華夏民族在‘建造’與‘節約成本’這件事上,一向是有天賦的。

在製備鹽上,西漢時期的井鹽就能鑿井達到“深六十餘丈”(140米),甚至,已經開始用滑輪汲取滷水,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了。

到了西晉,《博物志》都明確記載過“臨邛火井”,即用天然氣來煮鹽。

引天然氣煮鹽這種法子,都早早想到並且用上了,華夏百姓自然不會想不到‘曬鹽’這種就明晃晃掛在天上的主意——

那麼為什麼海鹽的製備,還一直用煎鹽這種耗費大量柴火、人力的法子?

還是那句話,就像姜握之前不把系統內各種技術買下來的原因一致,是因為不想嗎?只是做不到而已。

曬鹽是需要技術支援的。

而如今,‘格致’或者說科學知識帶來了技術的突破。

餘常佳道:“辛相請看,這蒸發池制滷,除了濃縮鹽水,也可把一些溶解度比鹽更低的雜質離子先結晶出來……再有,粗鹽可以拿飽和的鹽水來洗,對了,辛相可知飽和的意思?”

辛相沒有‘學好數理化’,因此辛相聽名詞聽得很辛苦。

但他從這些讓他頭暈的名詞中,明白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可以曬海鹽了,這就夠了!

說來,辛相自然也記得姜握的開學典禮致辭,但此刻他想到白花花的鹽(銀錢),才對那日的話,尤其是‘格致’二字,理解感觸更深。

也明白了當日辦學,姜握承諾他的:“辛相,你要信我。教育是百年大計,是最值得的‘度支’。”

確實如此!

他尚在心境動搖中,就聽旁邊大司徒開口了:“餘研究員,大年初一,辛苦你特意來署衙一趟了。”

其實這些年來,姜握一直很注意科研人員的待遇問題。

這回大年初一把人叫來加班,也是姜握昨晚被辛相盯得發毛,知道他肯定等不到年節後,於是只好勞煩餘常佳來一趟。

“至於三倍的加班費——”

姜握指向辛茂將:“辛相出。”

*

而在看過鹽池模型後,裴行儉忍不住催促道:“大司徒,該去看新式火藥了吧。”

都到這兒了,裴行儉就直接問道:“到底是什麼新的配方?比之前的蒺藜火球殺傷力要大許多嗎?”

姜握聞言搖頭道:“不是火藥的新配方。”

幾人穿過數道門廊,來到一處比方才實驗室還要戒備森嚴許多的獨棟院落。

甚至連姜握都是簽名、留了指印才能夠入內。

至此,姜握才道:“而是火藥新的使用方式。”

冬日寒冷,她手裡託著的物體更是冰涼——是閃著寒光的銅製管狀火器,火銃。

史冊之上,自唐末到南宋末,雖說火藥已經普遍用於戰爭,配方也不斷精進多樣,但直到管狀射擊火器,尤其是金屬材質(最開始是竹製)管狀火器的出現,火藥兵器才算是有了劃時代的改變,也是真正具備了現代槍/械的雛形。

“裴相。”姜握雙手之上,有兩支不同的火器,她把其中一支遞出去。

只是,並沒有遞給裴行儉,而是轉手遞給了庫狄琚:“裴相現下還不會用此物,還是讓我和庫狄署令為你演示一下——”

“何為射擊。”!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