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一類屬國(2 / 3)

姜沃問道:“你決定了?”

狄仁傑點頭,又格外對她解釋道:“我知當年姜侍郎薦我去黔州,隨趙國公與大公子編纂修訂律法,是對我寄予厚望。是想我在大理寺磨練,之後也能為國朝修訂律法……”

因而他來求外放的時候,其實心內是有些掙扎的。

他是個心正的人,旁人的扶助都一直記在心上。

狄仁傑從沒忘記,當年閻立本閻師帶他往姜侍郎府上行卷之事。更沒忘記當年他往黔州去的舊事——能跟隨趙國公修律法,於他實在是極珍貴的機會。

且狄仁傑也知道,姜侍郎今歲預備舉薦他為大理寺正。

他此時來要求外放……總覺得似乎有些辜負姜侍郎的好意。

姜沃觀他神色,一眼看透他心中所想之事。直接搖頭笑著打斷:“不,懷英。我對你的厚望,是有修律,卻絕不止於修律。”

狄仁傑微怔。

抬眼見對面人笑意溫和,聲音一如既往的沉定,似乎讓聽者心中也跟著平靜下來——

姜侍郎對他道:“只盼懷英此去,能夠撫和戎夏,整頓寧州吏治,更精屯兵事。”

文武兼備,能夠經營一方,愛民安民,方為大唐相才!

狄仁傑鄭重道:“吾雖不才,自當勉之!此去必盡全力,以求不負朝廷所託,不負姜侍郎成全。”

*

這一年二月裡,姜沃不但為狄仁傑送行,還接到了一位歸人。

裴行儉入長安城的時候,心中也頗多感慨。

從去歲二月隨大軍出征百濟,到今歲歸朝,足足一年的時間門啊。

裴行儉久違踏入吏部侍郎院後,就見山茶樹下,蕉葉覆鹿的案桌旁,坐著一個熟悉的身影。

姜沃已經備好了茶,算是替他接風洗塵。

見他進門,姜沃就笑問道:“裴侍郎缺值一年有餘,不知該如何算考評?”

裴行儉已經換回了緋色官服,但行走起來,還有種軍中的凌厲之氣難改。

他走過來坐下,喝了一盞茶後才帶著幽幽抱怨道:“旁人就算了,唯有姜侍郎,是最不能說我缺值的——若非姜侍郎在朝上提出的那‘新宗屬關係’條例,我怎麼會耽擱到如今才回京?”

去年十一月,師父蘇定方都已經帶著百濟(前)義慈王回京了,他卻還得留在百濟。

原因便是,眼前這位調侃他曠工一年的姜侍郎。

裴行儉心有慼慼焉:什麼叫‘惡人先告狀’啊,若非你在朝上提出大唐對屬國‘統’而不‘治’的問題,朝廷沒有後續一系列的條文發往熊津都督府……我早回來了啊!

姜沃莞爾,以茶代酒敬他一杯:“是,還要多謝守約在新羅和倭國,替我們‘一類屬國’的安置進行具體試點。”

*

時間門回到顯慶五年七月。

姜沃在李勣大將軍主持的尚書省大會上,提出了一個對屬國‘統’而難‘治’的問題。

等大朝會的時候,尚書省就作為一個大的議題,拿了出來。

彼時朝中已經確定要‘倭國’變成‘屬國’。

那‘屬國’要如何治理呢?

“這些年來,大唐與屬國的關係,基本只維持在‘朝貢’和‘冊封’。是形服而心猶未化。”

直白來說,有的甚至只維持一個名義。

姜沃拿了吐蕃來舉例子:“吐蕃亦在貢表中稱臣。”因出使過吐蕃,還曾拿此事親口問過祿東贊,因此姜沃記得很熟。

“陛下登基之初,吐蕃就派使臣前來,送上贊普親筆貢表:天子初即位,下有不忠者,臣當勒兵赴國討除之。”[1]還獻上許多金銀珠寶。

“只觀此貢表,看其貢物,當真是言辭懇切恍如持節忠臣,其心天地可昭。”

然而這些年,吐蕃背地裡卻是小動作不斷,寇吐谷渾邊犯大唐界,挑動其餘屬國謀反——都是吐蕃幹過的事兒。

*

彼時朝上便有朝臣提出——

不是不願意‘統治’。

而是真沒那個條件。

廣地勞民。如今大唐本土的子民都不夠,是絕不可能遷人去外地的(除非流放)。不但不能遷人出去,每每征戰後,還會內遷一部分子民。

那就導致了,哪怕滅國後,也只能是依舊靠當地人治理當地人。難免得其民,卻不足以使令其民,以至於叛亂頻發。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