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看一眼未來(2 / 3)

人類其實很早就意識到,蒸汽的力量。

但一直到近兩千後,才真正將蒸汽機普遍運用於工業,並不是在瓦特之前,所有人都想不到這個問題。

而是真正的蒸汽機前置技術真的太多了。

就連瓦特,眾所周知,他也並不是發明了蒸汽機,而是改良了蒸汽機。在瓦特之前的百餘年,初版蒸汽機基本只用在煤礦上,用來做排水之類的工作。

正如姜握來之前,曾見過的一句調侃:“我為什麼不上清華北大,是因為我不喜歡嗎?”

蒸汽機也是同理。為什麼人類會用畜力、風車、水車,不去用蒸汽之力,是因為不喜歡嗎?

是做不到。

就連瓦特,在他改良蒸汽機後,也沒有能立刻應用到工業上。

比如,蒸汽機一個很重要氣缸密封問題,瓦特當時能做到的密封法,就是……用麻繩緊緊纏繞在活塞底部。

想想就知道,這怎麼可能完全密封。

而瓦特的蒸汽機終於能應用於工業,也是多虧了當時已經有了水力驅動的炮筒鏜床這種前置技術,後來又有英國的科學家,進一步精進了炮筒鏜床,才能做出真正適用於工業的蒸汽機。

而現在這個時空裡,真正蒸汽機所需要的,機床鏜床能做出的標準工件自然全都不存在,焊接法也達不到相應技術。

相當於,一臺蒸汽機,全部靠人工‘手搓’。

能搓出來嗎?

在圖紙齊備的情況下也是可以的,但終究只能是實驗用品,別說想大規模運用,就算是隻用在蒸汽機最初的本行‘煤礦’產業,以這臺蒸汽機的效率(只能轉化大約百分之三的能量),都很不如水力甚至是人力畜力。

而且,需要注意的是,蒸汽機可不是水車,借用的是自然之力。

蒸汽機的本質,是要燒開水運用蒸汽。

而燒水是需要煤炭或者是木炭的,若是轉化效率不足,完全就是賠本買賣,自然就是不會有人用的雞肋。

如果以木桶理論‘一個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來類比——那現在這臺蒸汽機基本上只有個桶的雛形,所有的木板都很短,而且桶的縫裡還在漏水(貨真價實漏水,密封性不行)。

其實若沒有機械時代的金屬焊接鑄鐵密封,橡膠圈也可以頂一頂。

但問題是,吳英還在海外飄著,別說橡膠製品了,橡膠樹都還在搜尋中。而姜握這輩子還能不能見到紅薯,吃一口土豆都是個問題。

*

“太母,這才是真正的‘蒸汽機’嗎?”

阿鯉的聲音把姜握喚了回來。

她看著眼前這世上第一臺手搓‘蒸汽機’,她實在說不出,這是真正的蒸汽機。

但她能理解阿鯉的意思,比起方才那隻汽轉球,這臺有鍋爐,有活塞,有槓桿,有泵……的一套鋼鐵大傢伙,哪怕不能用,也勉強能算是‘蒸汽機’了。

於是她回答:“會有的。”

而看到蒸汽機,想到第一次工業革命,她當然也會想到第二次工業革命,電氣時代。

其實如果從製作來說,‘製作’電其實比蒸汽機簡單。

因為電更依靠原理和知識:她小時候還上過興趣班,學過怎麼用土豆插上不同金屬棒做成簡易小電池,可以點亮小燈泡(土豆換上檸檬效果更佳),也知道發電機的原理,是磁場中運動產生電流。

但……

如果說蒸汽機還能摸到真切的邊,要改良的是實在材料和技術問題。

那麼電,則要考慮發電、電壓、儲存、運輸、輸送、電網等一系列問題。在沒有工業基礎的情況下,‘試驗電’走到頭,應當就是‘無線電技術’。

姜握看向曜初和赬赬。

親生的母女,總是相像的。

她們像又不同,是隔了三十年的兩代傳人。

姜握指著眼前的機器道:“現在這樣東西,還不好用。”

“水車、風車,甚至在某些方面畜力人力都要比它要強。”

“但別忘記它。”

姜握摸了摸阿鯉的頭。

小孩子長大的就是這麼快,原本還抱在襁褓中的嬰兒,現在已經無需她額外彎腰,伸手就能摸到她毛茸茸的頭髮。

姜握轉頭看著‘蒸汽機’:“它就像是阿鯉一樣,是還沒有長大的孩子。”

是還未越過龍門的鯉魚。

*

“今日我還要給你們介紹一下這位研究員。”

與餘常佳和邢元都不同。

研究蒸汽機的研究員,姜握曾經與她私談過數次——這位研究員需要有心理準備,她的工作可能數十年默默無聞。

沒有辦法如曬鹽法和新式水車這樣,研究成功即可投入到使用中,同時作為研究員也能獲得巨大的榮譽和回報。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