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陛下躺平了(2 / 5)

他抬頭仰望中秋月圓。

明月孤懸。

皇后見他望月,便又道:“陛下,既是賞月,不如讓忠兒做首詩陛下瞧瞧。”

皇帝轉頭,月色下笑意溫和如水:“好。”又轉向淑妃:“素節今日怎麼也沒來?”

淑妃低頭答道:“回陛下,那孩子有些咳嗽,妾便未敢帶他過來。”帶來做甚,搶未來太子的風頭嗎?

她自己跟皇后別一別就算了,可不能讓兒子跟未來太子別上。

皇帝舉杯,再次將酒一飲而盡。

既如此,便不再拖下去了。

明日,見一見舅舅吧。

**

長孫無忌自中書省出,穿過朱明門、兩儀門,徑自行向立政殿。

路上凡見到他的官員與內侍,皆是畢恭畢敬與之見禮。

倒是長孫無忌心中有事,便也沒怎麼理會——

這一路他都在琢磨,到了立政殿怎麼勸皇帝。

他與皇帝是舅甥,多年相處下來,如何看不出皇帝不太喜歡,亦不想立皇長子忠?

原先皇帝是更喜歡皇次子素節,如今更好了,直接給新寵武昭儀所出之子起名李弘,擾的朝臣浮想聯翩的。

長孫無忌忍不住嘆口氣:或許父子血脈相承便是如此吧。

先帝文治武功何等英明神武,一生若說有什麼糊塗事,便在子嗣上。立了嫡長子為太子又偏寵魏王,兄弟二人鬧得生死仇敵一般,險些因父子情誤儲位大事。

當今性仁厚溫和,朝事上也算是一點就通,從幾年前監國起就做的不錯——倒是做了皇帝后,因年輕總有些任性。在長孫無忌看來,若是小事也罷了,偏生當今又與先帝一般,在子嗣事上有些迷糊起來。

貞觀一朝儲位亂象可不能再重演。

無嫡立長,早早立了皇長子為太子,入東宮由群臣教導,早得人望,好絕了將來寵妃之子奪位。

長孫無忌這一路,都在整理‘皇長子做太子的必要性’回答。

因他還記得永徽元年與皇帝的談話,那時皇帝問他為什麼幫著皇后要皇長子。

又曾與他說起,既然沒有嫡子,那便等皇子們都長大後看看性情再說。

當時自己點了頭,如今既然改了主意,皇帝只怕要不悅再問。

*

然而有些出乎長孫無忌的意料,這回皇帝並沒有任性,也並沒有問他請立太子的緣故,而是在專注翻看一套書。

案上累累擺著三十卷《律法疏議》。

這套書,長孫無忌很熟悉,正是他負責編纂的。

早在貞觀年間,他便領諸臣,前後花費十餘年,編成《貞觀律》。

先帝頒行於天下。

皇上登基後,又因律法條文簡略,各地官員甚至三司對同一條律條的解釋和判罰都不同,就令長孫無忌再帶人修《疏議》,即為每一條律文做出疏注,以釋疑義。

皇帝正拿了其中一本在看,見長孫無忌進門,依舊手不釋卷道:“舅舅有此編纂《貞觀律》與《疏議》之功,已必青史留名。”

為國定千載律法,也是長孫無忌生平一得意事,聽皇帝此言,不免開懷道:“亦是陛下仁厚慎刑,見各地判罰屢有差異,不忍人因律法不明遭刑,這才有此《疏議》。”

皇帝放下手裡的書:“朕欲明年新歲後,頒行《永徽疏議》於天下,此後,凡斷案叛罰,必引疏議行之。”

長孫無忌欣慰:“陛下英明。”

*

說過《疏議》事後,李治望著眼前的長孫無忌:“十年前就是舅舅教朕悉知律法條文——朕的經史子集是不同的先生教的,唯有律法,幾乎都是舅舅教的。”

長孫無忌思及舊事,也帶了幾分懷念之意:“陛下從小就聰慧懂事。先帝道陛下應多學律法,陛下便也不嫌枯燥,常來與臣論律。”

李治低頭看著白紙黑字,條條分明的律法條文。

舅舅就是這世上最通曉國律之人,然而褚遂良違詔犯法,也依舊為舅舅所庇護輕縱。

可見,人說什麼、懂得什麼並不重要,最終要看人做什麼。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