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大司徒的貨幣議事(2 / 3)

同時又有技術門檻,卡住假//幣的製作。

而且,聽大司徒的意思,還時不時要更換雕版花樣和模具。

再配以律法,造假//鈔以不赦之罪論處。

以上的幾條累加,紙鈔的安全性倒算是有保障,畢竟說實在的,哪怕不是紙幣,從古至今鑄造假銅錢的事兒也從未斷絕過。

畢竟造假//錢這種暴利行當,無論錢幣是什麼形式,總會有亡命徒前赴後繼的以身犯法。

但是……

正因這紙鈔的質量很好、技術先進(甚至超出了許多朝臣的想象),哪怕上面印的面額,是從五十文起步,不少官員還是要問一句——

“大司徒,這紙鈔不知成本如何?”若是成本太高,豈不是需耗國庫?

依舊是庫狄琚發言,表示統算下來,成本低於開支,將來技術再成熟一些,還能將紙幣的面額再降低一點。

具體的各項成本,屬於機密資料,各宰相和戶部尚書可知,其餘官員只要問得一句,不賠本也就夠了。

畢竟……

‘鑄幣署’如今鑄造銅錢,有時候還是賠本的啊!

沒錯,其實朝廷鑄幣發錢,並不是現代人會調侃的:某某國‘印鈔機’又啟動了,是無本萬利的買賣。

其實此時朝廷每年鑄幣投入民間流動,是要絞盡腦汁才能不賠錢,或者說少賠點。

姜握直接點名:“周署令,報一報今歲鑄幣的耗用。”

鑄幣署的署令,連忙翻開帶來的公文,開始迅速報資料。

旁邊的經濟學院學生,也都在飛速的記錄和驗算。

其實姜握從前只是宰相之一的時候,她對公文的喜好尚不能明顯影響到所有署衙。

可如今她做大司徒都已經九年。她偏好的公文形式,就漸漸變成各署衙更多使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皇帝明顯也更看重此等公文——

少浮詞陳調,多簡潔之語,更要多具體的例項和資料。

於是鑄幣署也完全不繞什麼彎子,開始直接彙報鑄幣的成本:

“鼓鑄錢幣,鑄一錢的成本大抵如下:需運銅、鐵,礦悉在外地;另有物料火工之費;若稍加工鐵錢牙樣,則費一錢之用,始能成一錢”。[1]

也就是說,花一個銅錢的成本,才能鑄造一個銅錢。

其實就算‘無利潤’,還都多虧了這些年冶煉技術有所進步,才能達到鑄幣基本持平,之前基本都是虧本的!

姜握倒也不意外:之前她研究王安石變法的時候,就看過蘇轍所作的《與王介甫論青苗鹽法鑄錢利害》,裡面就明確寫過,官錢‘大率無利’。

到了後來,更是拉胯成了‘坑冶盡廢,每鑄錢一千,需用本錢一千四百’。[1]。

姜握還在想宋朝,就聽庫狄琚開口了:“不對,若花一錢造一錢,朝廷還是賠本的。”

她開口說完,鑄幣署的署令一愣:“庫狄尚書何出此言?”

如今庫狄琚已然是兼任工部尚書——

正式接到這個任命,收到工部尚書魚符的那一日,庫狄琚還忍不住去與姜握道:“當年大司徒不得不辭相位,離開京城去做巡按使。”

“當時我心中日夜擔憂,恐朝上有人借工部之手,要吞併了城建署。”當時的工部尚書也傾向於東宮太子李弘,在城建署營造之事上,多少會為難一一。

還好是天后攝政,才保得住城建署。

但其中諸多瑣事的為難、窩火、步步小心,庫狄琚也不願再回去想。

可如今,卻是她這個城建署署令,將工部一併兼管!

這世上的風水輪流轉,轉的她實在是太舒坦了。

但正因庫狄琚並非從尋常官員升遷之道,走到六部尚書之一,因此她能看到一些旁的官員會忽略的方面。

此刻庫狄琚就問道:“鑄幣的成本——鑄幣署官吏卒工俸祿之費、公文筆墨成本之費、甚至署衙公廚之費,這些都未算吧。”

也就她會這麼敏感:因城建署在建立之初,完全是自負盈虧,得不到戶部的撥款。其中俸祿(人工成本)可是不小的一塊開支。

然而鑄幣署這種官方機構,習慣了是由戶部一起發工資的,而且裡面的官吏卒工都隨時可能會被調到諸如‘掌冶署’‘造器署’等將作部門去,因此鑄幣署是習慣性的不把人當成成本的一部分。

此時聽庫狄署令這麼說,鑄幣署的官員臉色都跟爐子一樣紅了起來:別算人工費啊!

要是這都算上,那,那我們署衙豈不一直是朝廷的賠錢買賣?

而且是乾的越多賠的越多的那種賠錢行當。

然而隨著大司徒一聲令下,很快鉛筆寫字的沙沙聲以及撥算盤的聲音就響起——

用庫狄署令糾正過的方式算過賬目後,每年朝廷鑄幣流入市場,確實是賠錢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