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第二道菜(2 / 2)

漢武帝開始也是想‘禮’一波的:他帶頭捐出了自己的少府(小金庫),然後期待著這些掌握大量財富的商賈,能主動為國捐一波軍費。

然而,毫無動靜。

白捐了自己私房錢的漢武帝:好的,朕的敬酒不吃,那就吃罰酒吧。

很快,在桑弘羊和張湯的一併籌劃下,漢武帝出臺了‘算緡令’,商人每兩千文中要交一百二十文的稅(因漢代一百二十文是一算,故名‘算緡令’)。

不但銀錢要交百分之六的稅,而且商戶家的車、船也都要抽稅。

百分之六的稅率,其實並不高。但人性多半如此:如果一開始,只拿到百分之九十四的錢,其實也就算了。

但如果錢已經百分百到了自己手裡,再交出去百分之六,尤其是按財富總數來說,百分之六又是一筆不小的款項,那很多人就不捨得了。

正如此時世家。

對他們來說,哪怕心知肚明是違背律法的。但這些土地已經侵佔到手了,再讓他們主動吐出來,就不捨得了。

*

說來利益真是世界上最實在的東西,什麼禮法、道理、大義,甚至律法,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往往只有少數人把持得住,會遵守。

因此哪怕是漢武帝之皇威,在出臺了算緡令後,一開始也並未收到多少銀錢:畢竟漢代也沒什麼透明的收入記錄系統,都靠商戶自己報收入交稅。因此,富商們多‘藏匿其財’,不肯按數交錢。

藏匿真實錢財數目,不肯主動交百分之六是吧?

於是在算緡令之後,漢武帝很快跟上了‘告緡令’——鼓勵揭發,如果被揭發了‘隱藏財產’的富戶,就直接沒收全部家產,還分給告發的人一半!

人民群眾的力量是偉大的,何況還有鉅額獎勵。

於是很快,隱匿錢財的富商巨賈之家,均被告發,效果斐然:“得民財以億計,奴婢以千萬數,田大縣數百頃,小縣百餘頃……”[1]

針對世家量身定做一版告緡令。這就是姜沃給他們準備的第二道大菜——比起來,滕王只屬於標誌性前菜。

只有滕王先站出來揭發幾家,才會有人敢於繼續揭發:有了帶頭的,就不怕沒有後來者。

不過,姜沃今日要教給婉兒的,並非是她早就學過的漢武帝政令之一,而是另一件更重要的事情。

*

“婉兒已經讀過《史記·平準書》,覺得告緡令如何?”

婉兒認真想了想,先將告緡令使國庫充盈等看得見的好處說出來,之後又道其弊:“可亦如司馬公所言,自此後,民多以舉告得財易,‘不事畜藏之產業’。”[1]

確實,告緡令也自有其弊端:檢舉旁人得錢多麼容易,且若是自家辛苦積攢錢財,還怕被人舉告了呢,還不如直接躺平。

因而明明是為了更好的稅收而施行的政令,但長遠來看,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國家的經濟和稅收。

告緡令就如同藥。

是藥三分毒,且人也不能長久的拿藥當飯吃。

於是施行數年後,武帝也終究廢除了告緡令。

*

姜沃取出一枚常用來起卦的錢幣,放在婉兒手上,給她看,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面。

在如銀河落九天的廬山瀑布前,姜沃很認真對她的弟子道:“婉兒,世上沒有一勞永逸之政令,告緡令在武帝當年合用,可解燃眉之急。”充盈了國庫,解決了當時‘官府大空’的窘迫,更為抗匈奴提供了銀錢保障。

“今日師父或許也要拿來用一用。”透過旁人的檢舉告發,令世家好生放放血,畢竟指望他們自覺自願交出侵佔的土地是不可能了。

“但有立竿見影之效,並不代表就是百世不易之法。”

正如婉兒說的,告緡令亦留下了弊端。

姜沃鄭重道:“所以婉兒,不要害怕改變。尤其是不要害怕改變師父的決定。”

姜沃看著眼前的孩子:她相信,將來婉兒也會立在朝堂之上。

自己應該是她的引路人,而不該是阻礙。

師徒名分,有時候天然帶著一種禮法道義的壓制,就像皇帝剛登基時,被人各種以‘先帝’諫言,請其無改父之道。

或許將來,也會有人用她來針對婉兒。

姜沃希望,自己不是束縛住婉兒的人。

“婉兒,如果將來,你能改變今時今日師父的各種條例形策,我會很高興的。”

俗話說得好,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時間過去,連滄海都會變為桑田,何況是人世之變。

許多當年推出時大有裨益的政令,或許會逐漸變成陳規陋習。

就像科舉制,從隋唐打破世家壟斷官職選拔人才,到後來的固化,學子們多閉門學經史子集,世事不通。

永樂大帝甚至直接開罵過科舉官員大部分是蠢貨:“歲貢中愚不肖者十率七八!古事不通,道理不明,此可任安民之寄?”[2]

姜沃終於對婉兒說出了那句話:“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事情。”

“婉兒,師父只能按如今世事,來定今時今日之計。將來的事,交給婉兒好不好?”

不要害怕改變,不要宥於先人之言。

這才是她想教給婉兒的,遠比‘告緡令’這項政令,甚至比她此番整飭世家更重要的一課。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