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永隆年間(2 / 3)

說完後,兩人皆是想起了貞觀年間那一場詩會。

那是姜沃來到大唐後參加的第一場詩會,也是她第一次以識人而名——說來,當年她的卜算之術遠不如今,且當時正好是系統升級中,沒法用籌子卜算。

但看到盧照鄰的名字,她就覺得穩了,畢竟語文書不會騙她。

如今想來,真是許多年過去了。

不過,哪怕這些年過去,又見過無數詩文,但要讓姜沃自己來選一首最喜歡的新歲詩,依舊是盧照鄰那首《元日述懷》。

尤其是最後一句“願得長如此,年年物候新。”

越是經年,她越是明白這句‘願得長如此。’

可惜,歲月不饒人。

姜沃此番請盧照鄰過中書省,還有一事——

兩人邊對坐看詩文,邊說起孫神醫。

今年新歲後,孫神醫正式向帝后提出告老還鄉,這次不是出去雲遊,而是想要落葉歸根。

沒有人說的清孫神醫的年紀。

但無疑已過百歲。

朝上哪怕資格最老的劉仁軌,在孫神醫跟前,也都是妥妥的晚輩。甚至民間都有傳言,孫神醫會煉丹藥,已經能長生不老。

“這傳言我也聽過。”

因去年太子薨逝后皇帝又病下,於是調露這一年,孫神醫都一直在長安,與姜沃也常見面。

兩人說起這個傳聞,孫神醫的笑容一如姜沃初見一般,蒼然卻溫和:“人怎麼會長生不老?”

他還與姜沃說起袁天罡,語氣溫慢:“不過,人活的久了,到了天命所臨近之時,便會心有所感,如你袁師父當年一般。”

“我這些年,幾乎走遍了大唐的十道,四海為家慣了,讓我只呆在一個地方,我卻是待不住。”

“然而今歲,忽的就極想家鄉的樹和景。”

“我就知道,到了該回去的時候了。”

孫思邈沒提起家鄉的人,因家鄉必不會有他的故人了。

他與姜沃說起家鄉,面容上帶了些眷戀之意:“不過是華原的一處小村落,不知村口的那株老桑樹還在不在。”

他想回去看一看了。

姜沃聽得心下悽然:“先生……”

孫思邈依舊是溫和地笑著,取出自己用了多年的針囊並裡面的一套銀針送與她:“是了,你也叫我一聲先生的。”

“留著做個念想吧。”他應當再也用不著了。

“此番歸鄉後,我不再外出行醫,只閉門再細細理一理這些年的所寫的醫書。”

而說起醫書,孫思邈的笑意更分明些:“我原先一直覺得在長安會受拘束。故而貞觀年間,升之請我入長安,更要入皇城那一回,我還不太想來。”

“好在沒有錯過。”

孫思邈看著眼前的宰相,可在他眼裡,這個宦海沉浮多年的朝廷要員,與當年將醫書送給他的小姑娘無甚分別。

其心未改。

孫思邈頗有感慨之意:“數十年過去了,大唐的醫道又是另一番樣子了。”

“待來日,我整好剩下的醫書,會再令人帶給你一份原稿。”孫神醫想起了出版署,愈加欣慰:“也好刊印了出來,既留於書院亦多傳於後人,不至於散失。”

姜沃雙手持素緞針囊,鄭重應允。

“先生囑託,我必銘記不忘。”

此時,姜沃想起年前與孫神醫的這番對話,還不免傷感。她轉頭去看窗外:屋內是炭火融暖,屋外是冬雪紛紛,雪花漸漸覆滿如火的山茶。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