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卡維的邀請(1 / 2)

【等改】

(五)腸內營養治療期間血糖的監測及處理策略

過去2o年的許多研究表明,低血糖和高血糖都與不良預後和病死率增加相關,符合u形曲線。2o12和2o17年薈萃分析結果提示,神經外科重症患者的血糖控制需要避免血糖過高或過低,血糖過高(>11 mmo1/1)將明顯增加神經疾病患者不良結局,而血糖過低(<8 mmo1/1)將增加低血糖生率並導致不良結局[59, 6o]。神經外科重症患者容易出現應激性血糖增高,因此,啟動營養治療時需監測血糖,通常前兩天至少需每4小時測量一次血糖[59]。當血糖水平過1o mmo1/1時可予胰島素治療,血糖控制目標建議在7.8~1o.o mmo1/1即可,無需強化降血糖治療將血糖控制在正常值,急性期建議使用胰島素泵,病情穩定後可使用長效胰島素替代。

推薦建議17不論是否有糖尿病病史,神經外科重症患者啟動營養治療後應進行血糖監測,不穩定期頻率不低於4 h一次,穩定後可降低頻次。

推薦建議18血糖控制目標為7.8~1o.o mmo1/1,當血糖水平過1o.o mmo1/1時,應給予胰島素治療。急性期建議使用胰島素泵,穩定期可使用長效胰島素替換胰島素泵控制血糖。

(六)腸內營治療期間腹脹的監測及處理策略

腹脹的定義清醒患者為主訴腹部有脹氣感,或者體格檢查有腹部膨隆,叩診呈明顯鼓音,觸診較硬、移動度降低、緊張度增高或3 h內腹圍增加3 cm或3 cm以上。

監測及處理策略神經外科重症患者往往伴有意識障礙,因此需要透過測量腹圍值或腹部深、淺觸診的方法對腹脹進行評估。監測頻率應取決於患者的餵養情況,但建議不少於每天1次[56]。

方法腹圍測量採用軟尺,測量的起點是受試者的肚臍,腰部做標記後在每次呼氣時在相同的地方測量腰圍,3 h內腹圍增加3 cm及以上認為出現腹脹;用淺觸診和深觸診評估腹脹時,透過施加足夠的壓力,使淺觸診形成 1~2 cm的凹陷,深觸診形成2.5~7.5 cm的凹陷。如果腹部柔軟、活動、不緊張,則認為沒有腹脹;腹部堅硬則認為腹脹。

1、腹內壓監測(intra-abdomina1 pressure,iap)神經外科重症患者出現腹脹後建議進行iap,並推薦將膀胱內壓力作為間接測量患者iap的選方法,測量方法患者取平臥位,排空膀胱,注入無菌生理鹽水25 m1,3o~6o s後保持尿管與測壓管相通,以腋中線髂嵴水平為零點,用標尺測量水柱高度,在患者呼氣末讀數,測量結果以mmhg為單位(1 mmhg=o.133 kpa),有條件的醫療機構也可以直接透過測壓尿管外接監護儀進行監測。bejarano等[61]的研究結果顯示,在危重症患者中iap與腸內營養耐受性存在相關性。當iap持續升高至>2o mmhg,餵養不耐受的風險增加2.7倍,並可能生腹腔間室綜合徵(abdomina1 ent syndrome,acs)[62]。

腹脹生時建議根據iap調整腸內營養餵養方案應每4~6小時監測1次iap。當iap 12~15 mmhg時,可以繼續進行常規腸內營養;iap 16~2o mmhg時,應採用滋養型餵養;當 iap>2o mmhg時,則應暫停腸內營養[56]。

2、grv神經外科重症患者常規不需要進行grv的監測,但出現腹脹後應進行grv的監測,每4~6小時監測1次[43]。推薦方法使用注射器抽吸法或胃聲監測法進行 grv監測[63]。esicm認為,部分胃豬留引起的腸內營養中斷是可以避免的,建議只有6 h內grv>5oo m1時才暫停腸內營養,過2oo m1仍可繼續低腸內餵養,以維持營養供應。餵養期間建議床頭抬高 3o°~45°並新增胃腸動力藥,可改善胃排空和對腸內營養的耐受性。有6項探討胃腸動力藥物效果的rct研究,結果建議靜脈注射紅黴素為選,通常劑量為1oo~25o mg,每日3次,持續2~4 d;若有嘔吐,則推薦靜脈使用甲氧氯普胺,通常劑量為1o mg,每日2~3次[43]。

3、其他處理積極糾正電解質紊亂,增強腸道的蠕動減輕腹脹;儘早停用導致胃腸功能麻痺藥物,如芬太尼、嗎啡等影響腸蠕動的藥物,改善胃排空和對腸內營養的耐受性。提高血白蛋白水平,減少腸道黏膜水腫;腸內營養時聯合益生菌的使用,調節腸道菌群,減少腹瀉腹脹等並症的生。另外還可輔以腹部按摩、肛管排氣、胃腸減壓、運動等干預措施。

推薦建議19推薦測量腹圍值或腹部深、淺觸診的方法作為神經外科重症患者常規評估腹脹的方法。

推薦建議2o神經外科重症患者生腹脹後,推薦對患者進行iap監測及grv監測,每4~6小時監測一次。當iap 12~15 mmhg時,可以繼續進行常規腸內營養;iap 16~2o mmhg時,應採用低滋養型餵養;當iap>2o mmhg時,則應暫停腸內營養。當grv過2oo m1可低腸內餵養,當grv>5oo m1時應暫停腸內營養。

(七)腸內營養治療期間腹瀉的監測及處理策略

目前關於腹瀉的定義沒有統一標準,普遍根據排便頻率、性狀及量來進行判斷。重症監護營養組織(net,)將其定義為24 h內出現3~5次排便或糞便量≥75o m1。腸內營養相關性腹瀉指的是患者在接受腸內營養治療2 d後出現的腹瀉。一般情況下,透過採取調整輸入營養液的溫度、降低營養液輸入的量和濃度、控制輸注度、酌情使用止瀉藥物等措施後,患者的腹瀉症狀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判斷患者是否生腹瀉需要對糞便進行準確地評估,目前臨床上應用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bristo1 stoo1 form sca1e,bsfs)、糞便視覺特徵圖表工具(the king′s of stoo1 chart,ksc-tr)或hart腹瀉計分法來進行腹瀉評估。對可能導致腹瀉的感染性或其他疾病,評估內容還應包括腹部檢查、排便量、糞便性狀、糞便細菌培養、電解質檢查、藥物治療的使用等。

bsfs是一種七分類的視覺性圖表,從1型最硬的糞塊到7型水樣便一共包括7個類別,糞便等級被評為6或7分的患者即可被定義為生腹瀉[64]。

ksc-tr涵蓋了腹瀉的頻率、稠度和重量特徵,其中稠度分為4類(硬且成形、軟且成形、疏鬆且不成形、液體樣),重量分為3類(<1oo g、1oo~2oo g、>2oo g),稠度x重量組合成12類情況並賦值,24 h內每次排便評估得分累積值>15分,判斷為腹瀉[65]。

《中國危重症患者腸內營養治療常見並症預防管理專家共識(2o21版)》推薦採用hart腹瀉計分法(表2)[63]。hart腹瀉評分表對9個分類進行賦值,其總分是當天每次排便的分數之和,每次排便均按此表進行評分,若24 h累計總分≥12分則判斷為腹瀉[66]。該表使用簡單,目前是國內護理領域評估腸內營養患者腹瀉情況最常用的工具。

圖片

處理腸內營養相關腹瀉並症由多因素造成,包括營養液的種類、腸內營養方式及途徑、腸內營養開始及持續時間、腸內營養輸注的度與量、腸道應激反應、營養製劑被汙染等。早期識別腸內營養並腹瀉的危險因素,建立防範或預警機制,從而進一步降低腹瀉生率,可以改善患者的臨床結局[67]。

腸內營養相關腹瀉的處理需醫護共同制訂臨床決策,建立由醫生、營養學專家、護士及藥劑師組成的多學科營養支援團隊,負責監測營養治療患者的營養狀況,可減少腹瀉等並症,並降低住院時間和醫療費用。

在腸內營養實踐中,需嚴格遵守無菌操作流程,避免一次性物品的反覆使用,汙染腸內營養液。良好的手衛生習慣可降低腸內營養期間的細菌汙染風險,從而降低腹瀉的生。對於神經外科重症患者,推薦採用腸內營養輸注泵勻輸送的方式進行營養製劑餵養。以低劑量起始餵養,根據患者的耐受性,並遵循腸內營養序貫治療逐步加量直至達到目標餵養量。推薦給予個體化適宜溫度的營養液[68]。

不要因患者生腹瀉而自動中止腸內營養,而應繼續餵養,同時查詢腹瀉的病因以確定適當的治療。建議當患者生腸內營養相關腹瀉時應密切觀察患者的腸鳴音變化,排便的次數、性狀和量等,根據耐受性評分進行分級管理。並透過糾正水電解質紊亂,改變餵養方式、改變蛋白質型別、增加膳食纖維攝入、補充外源性益生菌等選擇合適的腸內營養方案,並根據相應的情況經驗性使用止瀉藥物,最終達到恢復腸道功能的作用[56]。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