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孫翊巡軍(1 / 3)

小說:替繁體字 作者:三合一咖啡

孫策初起兵時兵不過千餘,騎數十匹,後來依靠著孫堅生前的名聲和個人魅力,慢慢得到江淮之間豪傑的投奔,還未渡江時兵眾已有五千。

孫策渡江後,轉鬥東西,所向皆破,江東群雄莫敢當其鋒,五六年間就統一了江東六郡,在這五六年時間內,孫軍不斷壯大,此時約有十萬之眾。

只是孫策在征伐江東的過程中,因為現實需要抑或個人想法,對手下諸位將率實行授兵制。

即立下功勞的人孫策會授予其一部分兵馬,作為其部曲,而後再命這些擁有部曲的將率鎮守各地。

孫策將將,將率將兵,這就是孫策採取授兵制的核心思想。

授兵制就是東吳後世為許多人詬病的部曲世襲制的前身。

因為授兵制的存在,江東兵馬雖有十萬之眾,但直屬孫策手中的並沒有十萬。

想起授兵制的存在,孫翊就一陣頭痛。

這就是個大坑,授兵制無疑大大分散了江東的軍事力量,歷史上的孫權就被坑的不要不要的。

授兵制長期來看就猶如周之分封制,弊大於利,肯定要改,只是現在孫翊根基不穩,暫時還不能妄動。

至於那被坑的孫權,他被坑也是理所當然。授兵制轉變為部曲世襲制,就是他一手促成的,所以理應由他第一個嘗試惡果。

不過孫策也不傻,他雖然實行授兵制,但是他為了防止以下克上,尾大不掉,每位授兵的將率兵馬都不多。

就算是他最信愛的周瑜,當初也才授兵二千餘人,就這已經讓許多將領眼紅,程普也因此對周瑜頗有微詞。

為了對江東擁有絕對的統治權,十萬兵馬中,孫策手中就握有五萬兵馬,而且是十萬中最精銳的那五萬。

這五萬前身為淮泗精兵,在佔領江東的過程中,不斷吸納丹陽勁卒等優良兵種,隨著孫策征伐四方,立下了赫赫功勳。

這五萬兵馬是孫策給孫翊留下的最豐厚的一筆遺產,全都是百戰老兵,訓練有素,裝備精良。

如果按照歷史展,七年後,這五萬兵卒將在天才統帥周瑜的率領下,一把火燒燬了那曹丞相一統天下的夢想,

將當時不可一世的曹操從不可戰勝的神壇狠狠拉了下來。

如今這五萬精兵就駐紮在吳縣城外十里的軍營中,孫翊齎夜而出,就是想穩定這五萬士卒的軍心。

只有這五萬精兵軍心穩定了,認可孫翊了,孫翊江東之主的位子才算補上了最重要的一塊基石。

所以孫翊才特地留下程普,程普是江東資格最老的軍中將領,軍中的威望比孫翊不知道高了多少。

孫翊夜巡軍營,沒有這樣的軍中老臣隨從,終是不妥。

十里的路程,說長也不長,只不過半個時辰,孫翊和程普領著一眾親衛已經來到這座龐大的軍營外。

這是孫翊第一次看到如此氣勢磅礴的軍營。

五萬人居住的營帳猶如一小型的城市,偌大的軍營由木質的的壁壘包圍起來,壁壘外三步處放置著削尖的拒馬。

可別小看這些拒馬只是木質的,製作拒馬的木材先削尖後,再由火煅燒,這樣一可放置木材腐朽,二則大大加強了拒馬的鋒利性。

在孫翊眼中看來,黑夜籠罩下的若隱若現的這些拒馬,就猶如一把把長槍在外拱衛著軍營。

拒馬外則是兩丈多高的營門,軍營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在營門的銜接處都設有轅門。

轅門高達四丈,轅門旁各樹立著兩座望臺,臺上有兩名士卒進行觀察警戒,若有敵軍來犯,就會敲響望臺上的鑼鼓,以此來告知軍中同袍。

除了這些之外,轅門前十步處挖有三丈寬的壕溝,壕溝兩丈深,底下佈滿了木刺,若不慎掉入其中,登時就是萬箭穿心的下場。

要想越過這道壕溝,唯有軍營中計程車卒放下吊橋才可透過。

在孫翊來前,程普已經派人來營中通報,因此孫翊到的時候,吊橋已經放下,孫翊和程普駕馬踏著吊橋緩緩進入了營內。

馬蹄踏在吊橋上的咚咚聲猶如戰時的鼓聲,孫翊向營內走去,就像往一個隱藏在黑夜中的猛獸的口中走去,

進入轅門後,在孫翊腳下的是一道寬闊筆直的道路,道路兩旁林立著無數營帳,整個軍營中燈火通明,道路兩側的營帳就像隨時會撲出來的猛虎一般。

幸虧後世每年閱兵都會看,這讓孫翊的心裡承受能力高了不少,不然的話,就可能支援不住了。

太壓抑了!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