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抱殺(1 / 3)

小說:替繁體字 作者:三合一咖啡

漢靈帝以來,天下兵亂,加以饑饉,民不聊生。

毗陵地處江南,遠離中原,本來受到戰亂的波及不如中原大。

但江東一地早期強宗遍地,加上吏治昏暗,大戶與官府勾結,自成王法。

他們剝削百姓,江南庶民苦不堪言,紛紛逃入山中,成為山越為禍江東各地。

在任何時代,戰亂對庶民的破壞是最強的。

他們原本就是自給自足的個體農耕經濟,戰亂一旦到來,這種脆弱的不受保護的個體農耕經濟,瞬間受到了致命的破壞。

家中存糧被搶走不說,已經種植好的田也遭受到了破壞。

許多江東的名門望族,自然不會放過這麼好的良機。

他們家中儲糧豐盛,他們先拿出一些存糧用高昂價格賣給百姓,為了活命,百姓只能紛紛傾家蕩產買下這些糧食應急。

但應急過後,因為家中無甚餘財,連明年的稻種都買不起。

甚至還未等到明年,先前所買的糧食都已經吃完,因此無奈之下他們只能以田地作為抵押,借貸於各家大戶。

可是江東的總體動亂局勢並沒改善,若再遇上天災,性命都難保,又何談有收成可以還債?

於是第一年貸田地,第二年貸家人,第三年貸自己,一年一年後,他們手中的籌碼越來越低,借貸的數目卻越來越大。

不出三年,就會有大量的人迫於生計,只能讓自己失去了自由身,成為了那些債主大戶的家中佃奴。

無數的庶民家庭家破人亡,而許多江東大戶卻藉此快展起來,他們藉助於良好的名望為自身洗白。

他們有時會造橋鋪路,但對於大部分百姓來說,他們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出自己的鄉,造橋鋪路只在縣城範圍內,那麼那些善舉是造福誰?

造福的是,那些喜歡依橋作詩的世家子弟。

但世事無絕對,大部分世家貪婪無比,榨取百姓的鮮血當做自己展的養料,可是總有些世家是清醒的。

他們不會因為一時的貪婪而為自身埋下隱患,也不會因為一時的利益,放棄了他們能夠成為人上人的根本。

在當初,惲氏一族族長惲泰見許多世交強取豪奪,家業越來越大,他的心思便也動了起來。

他本欲有樣學樣,透過此法來讓惲氏的家業更上一層樓,但他長女惲清在知道這個訊息後,卻及時勸阻了他。

惲清對他言道,“今世亂而欲多積財田,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又縣裡百姓多飢乏者,不如以穀物賑濟貧民,以財物結交豪傑,如此廣施恩惠,方為亂世之道。”

惲泰當時遲疑,惲清再勸道,“吾惲氏以經學起家,根本在於學業及聲名。

若因展產業而汙名,縱使最後富可敵國,將來也恐為他人口中之食。”

說完惲清還舉了一件當時震驚天下的大事,那就是董卓燒燬雒陽,遷都長安。

在這一件事中,多少巨豪之家人財兩失,慘死道邊,但那些名士受到的損害卻不大。

聽到惲清舉出這個令人心驚的例子,惲泰最後才決定聽從惲清的建議。

他不僅罷了強取豪奪百姓家產之意,還拿出一些糧食賑濟貧民。

雖然賑濟的不多,但也讓惲氏在毗陵中的清望不僅沒下降,反而還略微有點提升。

其實在當時的環境之下,如惲氏一般作為的並不是只有這一家。

如6家在6遜的指導下,也採取了這種做法,還有當年的魯肅自散家產也是出於這種考慮。

後來孫策投奔袁術,其家人本在徐州境內居住,但被陶謙迫害只能南逃回江東。

孫策家人到了毗陵縣後,惲清向其母提議道,“聽聞母親與孫家老夫人有卷帕之交,其既落難至此,母親何不接納其入府,好生恩養乎?”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