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九三章 豆萁煮豆 亂世刀兵(2 / 3)

小說:順明雞蛋 作者:特別白

到達膠州,去李家莊園求見李孟的時候,方應仁這一行人已然是充滿了敬畏,特別是到了膠州附近,還看到了膠州營的兵馬模樣,即便是對軍事一竅不通的人,也知道這是強軍。

李孟對近似於死對頭的鹽商頭領方家派來使者和自己見面感覺到很驚訝,但接見之後發現對方那種異乎尋常的敬畏態度,這讓李孟感覺到更加的驚訝。

雖然是死對頭,但並不代表不能見面,現在的李孟是大軍頭、大地主、大商人的集合體,物件不同,見面時候所用的身份也不同,既然是鹽商們來談生意,那麼李孟就用一個商人的身份來談。

商人嘛,只要是價錢合適,沒什麼不能談的。

“大帥神武非常,小人一族在南直隸就多有耳聞,一入山東方知道傳聞不虛,實在是佩服的五體投地。”

事實上,雖然兩人相隔不過一張桌子,可方應仁看著李孟始終覺得對方極為的高大,要仰視才行,這種錯覺倒頗為的有趣。

對方老二的這種客套話語,李孟實在是懶得回答,直接是拿起茶壺,順手給對方倒了杯茶,這可是膠州營的特色之一,方應仁誠惶誠恐的站起來,連說不敢,看到李孟不耐煩的神色,才訕笑著開口說道:

“大帥派軍護佑淮北,固然是朝廷的命令,可這動兵的理由也和這大筆的銀錢相關吧,無利不起早啊!”

這番話讓李孟笑了笑,那方應仁說話卻是順了不少,直接開口說道:

“小人說句得罪的話語,大人這魯鹽的買賣也是做的興亡異常,眼下不是還賣到河南和北直隸那邊去了嗎,不過小人卻也敢把這話說到前面,大人的買賣即便是沒人下絆阻攔,也就到此為止了。”

“哦?”

說了半天,話題終於讓李孟感覺到一些興趣,從去年利用信陽鎮上的楊四來打擊兩淮的鹽場之後,毗鄰淮北的山東鹽貨的銷售第一次在省外興旺發達,收入也是漸漸的增長起來,在李孟的盤算中,如果收入按照這個程度增長再加上兩淮鹽商們每年的供奉的銀錢,膠州營可以繼續擴軍,而不用考慮財政上的問題。

不過魯鹽的銷售買賣,增長的幅度卻開始慢慢的變緩,北直隸的市場還有官營的長蘆鹽場,而河南地界大災頻頻,也就是在那些城邑之中銷售,這些市場空出來的份額被魯鹽搶佔之後,魯鹽的銷售就沒有太大可以增長的空間了。

私鹽買賣並不簡單的是貨物和銀錢的交換,因為是官營的專賣貨物,而利潤主要是出自官鹽私賣,在某處買賣,往往是需要當地的有力人士參與或者是庇護,魯鹽在山東本地的市場,倚靠豪紳地主也是如此。

本省可以倚靠李孟的權勢以及膠州營的武力強制達成,何況他又能控制住山東的各大鹽場。

可要銷往其他地方,北直隸和河南這等早就是有關係的地方倒好說,在外擴一些,可就很困難了,那邊可是淮鹽經營了將近兩百年的地盤,買賣雙方,庇護關係、分肥的比例都早就是確定好了,各種勾結錯綜複雜,世代的關係,可不是山東魯鹽這外來戶說能進就能進入的。

所以魯鹽的銷售增長很快就是停滯了下來,李孟正為這件事情發愁,來自現代的他並沒有把鹽貨銷售想像的太複雜,只覺得官鹽私賣,誰賣不是賣,哪裡想到這其中就這麼大的關係糾葛,說白了,李孟賣鹽一半要依仗刀劍,在外省賣不動,總不好明火執仗的打過去。

在此之外,也有些客觀條件上的困難,比如說淮鹽出產量遠遠的大於山東,而且運輸可以依託漕運和兩淮地密集的水網,而山東則不同,有些時候,即便是外面有需要,這邊的生產和運輸也跟不上。

所以李孟一直想要在淮北順理成章的擴大自己的勢力,佔據幾個鹽場,利用對方的渠道來發賣,可惜一直沒有合適的機會,而最近的這件事情,鹽商的應對迅速,也找不到生事的藉口。

聽見這方家的方應仁把話挑明,李孟頓時是來了興趣,方應仁也是看到了李孟的神色變化,心中有了幾分把握,禁不住笑著說道:

“大人也販鹽,不過做的卻不精細,要知道這鹽業的買賣,並不是有鹽就能賣出去的,兩淮鹽商都是山陝、徽州的商人,幾十代的傳承積累,才有了今天的局面,看著好像是錢貨兩訖的生意,裡面的道道多著呢!”

李孟連連的點頭,大明鹽業買賣的最頂層就是這些兩淮的鹽商們,雙方水火不容很長時間,李孟有時候也想,等到自己殺光了這些鹽商,或許再也沒有機會知道這個行業裡面的奧秘,今日居然有一位淮上鹽商給自己講述,真是難得的機會。

方應仁實際上還是有些緊張,身為李孟的大將已經是有種殺伐的血氣,靠近了接觸,方應仁的壓力很大,說了幾句之後,喉嚨有些幹,端起茶碗喝,卻已經是空了,李孟笑著有拿著茶壺給他倒滿。

這次方應仁並不緊張,反倒是笑嘻嘻的端著茶杯受了,李孟終於是開口問道:

“卻不知道方兄來意為何,總不會是在這裡閒談吧?”

方應仁完全的放開了,笑著回答道:

“大帥這麼稱呼實在是折殺小人,大帥養兵治民,花費巨大,這開源的心思想必是迫切的很,小民家中有些門路,願意助大人一臂之力。”

聽到這話,李孟眯起了眼睛,他當然明白對方的意思,也知道對方是主動上門討好,天上沒有白白掉下來的餡餅,對方必然會要求回報。

從前孔三德、周揚都是做過類似的事情,天災頻頻,內憂外患,腦筋清醒的人都是看到內亂將至,急於尋求庇護之處,或者想在這亂世中博得一場大富貴,但現有這個狀況下面,即便是有想法,也不能蓄積武力,個人還是無法和朝廷抗衡。

目前來說,也只能是下注了。

朝廷兵馬沒有什麼下注的必要,常例的供奉已經是讓人煩擾不堪,韃子遠隔千里,又是常在關外,而且此時的滿清女真,在華夏漢人眼中仍然和禽獸沒有什麼區別,除卻那一直和草原上有生意往來的山西商號,其餘人都不願意選擇。

而陝西亂軍,張獻忠、李自成等人,煊赫時候也有幾十萬兵馬,但幾起幾伏,總是看不到有什麼長遠,讓人不太放心。

按說李孟也是山東總兵,正牌朝廷的兵馬,在外人的眼中看起來,這李孟和尋常的大明軍將沒有什麼不同,斂財的本領或許還要高超些。

但凡是近距離接觸過或者是仔細觀察過的人都知道李孟和周圍人的不同,或許李孟在這個時代都顯得另類。

李孟善於斂財但私人生活可以稱得上是儉省,每日裡驅使軍兵訓練,從不克扣軍餉,駐紮在山東卻沒有騷擾過百姓,反倒是屯田收容流民。

儘管做過這些好事,但李孟生活儉省,可錢財全是投入到自家軍隊之中,屯田收容流民,可屯田的田莊完全是自家的產業,軍隊名為國家的軍隊,但實際上也被李孟控制的嚴嚴實實,水潑不進。

大明軍隊一般都要有太監監軍,行動都是要有巡撫等高品文官帶領,但山東巡撫顏繼祖和監軍太監劉元斌形同擺設,把柄還被李孟抓在手中。

李孟從來不說什麼忠義之辭,在朝廷之中,山東總兵李孟很不起眼,只是知道山東很少出什麼亂子,朝廷有事他也會聽命出兵。但仔細一想,山東的兵馬除卻在齊河縣打敗過清軍之外,再也沒有什麼戰績了,也沒有幹過什麼。

如果一個仔細觀察過李孟和山東兵馬的人來判斷,只會得出一個結論“此人所圖非小”或者是“恐非池中之物”之類的套話。

這話雖然是俗氣,但對於那些想要下注賭富貴或者求平安的人來說,這樣的人才是他們最需要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