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9 章 明末下6(2 / 2)

小說:奪權篡位影片 作者:八扇屏風

雖然因為各種原因,這項制度沒有鋪開,朱元璋“居者有其屋”的夢想破滅,但這卻是世界最早的國家免費福利公房!

朱元璋也明白為什麼不能成功,天下那麼多人,房子永遠都修不完,讓人住不誰住?這裡面可上下其手的空間太多了。

吏治,歸根結底還是吏治的問題!

最後一個大項就是教育方面了。

因為明朝的戶籍制度是把民籍和軍籍分開,所以這兩部分的基礎教育也是分開的。

民籍是三十或五十戶設立一個“社學”,主要是對十五歲以下的男丁進行普及基礎教育的。而軍籍則是以衛所為單位設立衛學,軍籍子弟都在裡面開蒙上學。

社學和衛學都是免費的義務教育,然後如果想繼續往上讀,那就跟我們現代的模式差不多,要參加一級一級的參加升學考試,才能就讀於縣學、州學、府學。最後,如果成績優異,就能考到京師大學——國子監啦!

小鎮做題家淚目了屬於是。

國子監真的跟大學很像,是修完學分才能畢業,學的實在太差還會被打板子哦,不過國子監包分配,出來就可以去六部或者地方州府當吏員。

一步到位,直接上岸。編制——永遠的神!

朱棣聽到這裡就氣不打一出來,心裡大罵朱允炆是無知小兒。

天幕所說的,確實都是洪武年間的教化政策,但是大部分在建文年間都荒廢了!那齊泰、黃子澄、方孝孺沒一個好東西,把他那傻不拉幾的大侄子忽悠的團團轉,將教化的權柄又還給了他們士林自己手裡。

除了這五個大項之外,朱元璋還有許多善政,比如說告御狀的通行證——《大誥》。

洪武中期,天下承平,那些陰間生物漸漸死灰復燃,官吏貪贓枉法、豪強兼併、脫避糧差的情況日趨嚴重。朱元璋為了遏制這股風氣,將“官民過犯”典型案例輯錄成帙,仿周公《大誥》之制,於洪武十八年刊佈了明代的《大誥》。

初版的《大誥》有七十四條,後續又在十九年刊佈《大誥續編》八十七條、《大誥三編》四十三條,這三部合在一起,統稱為《御製大誥》。

朱元璋對自己的這部大作想當的滿意,規定每家必須有一本,還派生員去給不識字的百姓去講解內容。如果你犯了笞、杖、徒、流之罪,而家裡有大誥這本書,那你就能減一等罪,否則罪加一等

《大誥》為啥是一本奇書呢?

因為它的釋出,是為了警示、告誡官吏們好好當官,不要搞違法亂紀那一套,裡面80%的內容都是關於官員的。

但是《大誥》沒有正式的法典《大明律》那麼咬文嚼字,讓人難以理解。而是透過一個個發生過的案例,讓百姓瞭解自己該做什麼,官員該做什麼,一旦百姓發現官員違法亂紀,就可以手持《大誥》進京告狀,這本書便是路引,見手持此書進京告狀者一律放行無阻,誰若阻攔,全家處死!

這叫什麼?發動人民群眾,監督吏治!

朱元璋聽到這裡不禁激動了起來,這份激動裡還帶著一些雀躍和自豪。

他在心裡誇自己可真是個小天才!錦衣衛再多,也不可能監控到天下千千萬的官吏,那就發動起天下所有的百姓,一起幫他看著這群當官的!

洪武年間,《大誥》真的好用。

洪武十八年,江蘇常熟縣的農民陳壽六,因不滿縣官顧英橫徵暴斂,一氣之下和幾個哥們一起,把縣官綁了,頭上頂著《大誥》,一路走到南京告御狀。

這在當時是非常轟動的大事。

當時這書才剛剛發行,人們的思想還沒有轉變過來,只是議論紛紛的想:區區一個泥腿子,怎麼敢綁縣官?要造反不成!

但是朱元璋非常高興,他評價這個陳壽六說:“此人,豈不偉歟?”

最終顧英貪汙罪名坐實,被打入了大牢,而陳壽六也受到了朱元璋的重獎:“賜三十錠,免雜役,隨行各賞衣兩件。”

朱元璋非常欣賞陳壽六,作為第一起拿《大誥》來告狀的榜樣,朱元璋為了防止其他官員對陳壽六打擊報復,還特意下聖旨:“敢有羅織罪名,害陳壽六者,誅其族。陳壽六若借朝廷之名義,行不法之事,地方官員無權決斷,須押解入京審判。”

朱棣想起了風風火火的洪武年間,臉上也浮現出笑意。

再想想現在這個充斥著浮華與奢靡的應天府,心裡像擰了疙瘩一樣不舒服。

遷都,必須遷都!

燕京才是他的應許之地!

但是這種政策怎麼可能堅持下去呢?

且不說明朝初年,各級官員的俸祿都很少。

以正九品的官員為例,他們每月俸祿三石,萬曆年間才漲到五石五斗。這些錢僅僅只夠吃飯的,若是加上迎來送往、延請幕僚則完全不夠,這就很容易滋生腐敗空間。即使朱元璋高舉屠刀,規定貪汙六十兩就要剝皮萱草,大多數出身貧苦的官員也不得不在“家無餘財”和“冒著生命危險貪汙”中進行兩難抉擇。

朱元璋面色有點沉重,天幕說的很有道理。

可給官員漲了俸祿,就會少一大筆錢去執行那些福利政策了啊?

要不還是漲點?

就算沒有俸祿這方面的問題,他們也不能接受被老百姓監督。

當官,那就是老爺,是士大夫這個階級,士農工商,四民之首。被那些泥腿子監察,成何體統?!

當時他們不敢,因為朱元璋大權在握又不聽他們忽悠。

沒關係,太陽終究會下山的。

朱棣在心裡冷哼一聲,這天幕說的一點不錯,他爹薨逝後,這些人可不就來忽悠她大侄子了?

朱元璋去世後,這《大誥》基本也就成了擺設,官員們基本都想要遺忘它的存在。

太陽落山了,再也沒有農民頂著這本書去告御狀了。!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