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人貴有自知之明。 一更半(2 / 22)

小說:穿成李白出街 作者:鴉瞳

*

沒過幾日,張九齡下朝之後,特意向陛下舉薦了三人。

其一是開元九年進士王維。此人貢舉入仕之後,僅僅供職數月,就遭下屬牽連被貶官濟州司倉參軍。離任後愛妻離世,閒居長安,聽聞張九齡入京,第一時間登門求汲引;

其二是孟浩然。孟浩然貢舉之後,一直沒能得到重用,張九齡知曉此人與李太白有些相似之處,這才決意推舉,即便不能得陛下青眼,也可以留在他身側做事;

至於第三人,則叫人有些意外。

是張九齡的胞弟,山南東道採訪處置使張九皋。

大唐十道改為十五道,不過兩年。張九皋這個山南東道採訪處置使在任做的還不錯,張九齡便有由頭推舉他出任嶺南節度使。

嶺南至今未設節度使,陳、寧、馮、冼四氏做大的問題並未得到解決。藉著這個問題,才好讓陛下在此設立節度使。

安祿山能憑著胡旋舞設節度,嶺南怎麼就不能憑著四氏族設呢!

這件事比張九齡想的還要順利。

陳家和冼家先前因為兩頂綠帽,徹底開罪了馮氏蘇氏背後的高力士與楊思勖。宮中沒了宦官阻攔,張九齡想做些什麼便是事半功倍。

陛下允了嶺南節度使之事後,又大手一揮:“那個王維朕記得,留著做個右拾遺也就罷了。”

張九齡便聽明白了。

這是沒瞧上孟浩然,覺得以他的名氣不夠裝點盛世的門面。

太過熟悉帝王心思的張相公垂下眼眸,默默攥緊了袖角,而後俯身一拜,拱手唱道:“老臣替此二人敬謝聖人隆恩。”

*

元宵之前,長安城內外積雪消融。

七娘輕裝簡行,早早候在城外。

灞橋前正上演一出君臣相送。她不便露面,索性在不遠處停了馬車,和阿尋坐在車邊吃吃喝喝,等著賀知章。

橋頭之下,灞河水醒,冰凍逐漸化為了潺潺流水。

李隆基眼見春景將至,興致又起,為賀知章親書贈別詩一首,又折枯柳一支相贈,也體驗了一把文人士子的情懷。

皇太子李亨攜百官傾身於後,一派其樂融融之象。

賀知章揣摩著氣氛烘托地差不多了,袖著手客套兩句,跟李隆基提起了郭子儀。小老頭兒思慮周全,還特意放大聲音,生怕身後百官聽不到他的唯一請求。

這話一出,跟在帝王身側的李林甫和張九齡二位相公同時望過來。只不過,前者是警惕,後者則是意外。

張九齡還沒想好怎麼引薦這個武官呢,就被賀知章搶了先。

上首的帝王顯然早已不記得此人,疑問:“郭子儀?”

賀知章躬身:“正是開元十四年武貢舉狀元郭子儀,此人出身太原郭氏,有勇有謀,可堪一用啊陛下。”

李隆基瞄一眼身邊的兩位宰相,將他們的神色盡收眼底,笑得意味深長:“看來我大唐果真是人才濟濟啊。”

前有李林甫舉薦牛仙客、安祿山等蕃將,後有張九齡推舉張九皋、王維等文人,如今就連辭官不幹的賀知章都插一腳。

當真有趣。

李隆基望著灞河思忖片刻,計較得失之後,給了答覆:“嶺南俚僚不好對付,郭子儀既然有些本事,就跟隨嶺南節度使一道南下吧。那廣州府長史……”

帝王說到此處停頓,看向張九齡。

“陛下,廣州長史尚且在任,未有錯漏,倒是桂州長史空缺出來了。”張九齡連忙補道。

“那就命郭子儀前往桂州。正好,南詔近來生亂諸多,他若真有本事,在桂州也能照應一二。”

如此安置,皆大歡喜,就連帝王自身也是洋洋自得——

他厚待老臣至此,史官們怎麼也該記上一筆“賢明仁義之君”的美談了吧?

為了博得美名,李隆基又額外增補了一句:“愛卿勞苦功高,是我大唐的功臣。此番歸鄉,即便已經辭官,也當享最高一級的驛館驛馬供給。此事可安置妥當?”

緊隨帝王身側的高力士開腔:“回聖人,已經吩咐下去了。賀監回鄉這一路,都是僅次於三公的驛傳待遇。”

一時間山呼海嘯,文武百官大讚陛下“情義深重,實乃仁君”。

賀知章忽然有些恍惚。

今日到底是為他餞行,還是為陛下添上一筆史書美名?

……

從長安離去之後,賀監才察覺高力士口中的驛館待遇有多奢華。

以他從前的地位,竟也對此聞所未聞。

七娘跟著賀知章長了見識,不由有些擔憂:“阿翁,這樣朝廷府庫真的不會虧損嗎?”

賀知章對驛傳經營倒是有些瞭解,索性講給七娘聽。

“這也不是什麼秘密了。當今大唐驛館遍佈各道,驛馬全部是由朝廷供給,不同等級的驛館官給馬匹數量也不同,僅這一項就消耗巨大。再加上吃住修繕等,朝廷負擔不起這份花銷,就想出一個‘捉驛’的主意。”

七娘疑惑:“捉驛?”

賀知章點點頭:“捉驛也叫作捉奉,說白了,就是朝廷抓大頭供奉驛館。驛長多由州里富戶充任。”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