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客座教授(1 / 2)

小說:相寶2:秘物 第728章 作者:炎宗

糟老頭子,壞滴很,他的問題中有坑!

他的問題,設定在遼國和金國有能力消滅宋朝……

如果按照他的思路去尋找答案,還真不太好回答?

盧燦哪能上這種當?當即笑著擺擺手,“塞爾瑪教授,你的問題,字首就有錯誤。讀過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無論是契丹還是後來的金國,都動過不止一次的南侵。歷史事實告訴我們,契丹和金國,在當時都不具備吞併宋朝的實力。”

“哦?你認為遼和金,拿不下當時的宋朝?”老頭子饒有興致的看著盧燦,“事實上,無論是遼還是金,他們在軍事態勢上,穩壓宋朝,尤其是宋朝後期,國力衰弱,如果金國願意全力一擊,傾全國的力量,也拿不下宋國?”

盧燦依然微笑搖頭。

“理由?”塞爾瑪的白皓,往盧燦這邊偏偏。

“先說說遼,也就是契丹。”

“早期的契丹,其實是有機會一統中原天下,但不是宋朝,而是宋朝之前的後唐、後晉時期……”

沒等盧燦說完,塞爾瑪教授插話道,“你說的是遼太宗克開封,滅後唐?”

中國有兩段歷史,一段是南北朝,一段是五代十國,研究者不多,著書立說者更少。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因為這兩段時間中,幾乎都是朝綱混亂、更迭頻繁、異族猖獗、漢人慘遭欺凌,臣弒君、子弒父,禮制倫常敗壞,因而,正統的儒家非常鄙視這段歷史,認為這段歷史沒什麼值得研究的。

沒想到,來到英國,竟然還能遇到一位研究五代史的歐美教授,著實讓盧燦有些驚訝。

塞爾瑪教授說的很對,在盧燦看來,遼國一統中原最好的契機,就是“遼太宗滅後唐”時。

簡單普及“五代十國”的歷史常識。

史學家通常將唐末之後,定都開封或洛陽的五個前後更替的中原王朝,合稱“五代”,視為“正統”,又將同時期出現在吳、越、楚、閩、粵、蜀等地的“十國”,視為藩鎮割據。

兩者合稱,“五代十國”。

“五代”第一朝為“梁”,為區別南北朝的蕭梁,史稱後梁,唐朝大將朱溫逼唐哀宗禪位而創立。五年後,朱溫被兒子朱友珪所弒,而朱友珪又被弟弟朱友貞所殺。

後梁存世十六年,為沙陀人李存瑁所推翻,自立為帝,沿用“唐”國號,史稱後唐。

後唐雖然武力強大,控制的國土面積也要比後梁大,但皇帝短命,短短十四年的時間,帝位更換頻繁。頗有明君之相的唐明宗李嗣源去世之後,後唐混亂四起,朝爭不斷。

石敬瑭引契丹遼太宗入中原,攻破洛陽,唐閔帝李從珂“自焚玄武樓”。

唐閔帝自焚玄武樓這一事件對後來的中原朝廷權力更替,有著非常大的影響——據說,他自焚時,隨身帶著象徵王權的“傳國玉璽”。

從此以後,“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傳國玉璽,徹底消失在歷史塵埃中——儘管後世有傳言傳國玉璽並沒有被燒燬,可那只是傳言,再也沒有人見過實物。

後唐滅亡之後,石敬瑭割讓幽雲十六州給契丹,在契丹人的支援下,建立後晉。

石敬瑭割地賣祖,受到許多人的反對,一日三驚,憂鬱成疾而死,他的侄子石重貴繼位。面對契丹,石重貴只認祖,不稱臣,最終惹惱契丹人。在他在位期間,遼太宗兩度征伐,最終於開運三年,都城開封被遼國攻破,國滅,享國祚十二年。

後晉之後為後漢,創立者為劉知遠。

後晉沒啥可說的,只有三年國祚,很快在公元95o年被朝廷大將,天雄軍節度使郭威所取代,建立“周”,史稱後周。

後周存世時間十年,公元96o年,趙匡胤“黃袍加身,陳橋兵變”,宋朝取代後周。

簡單捋一遍五代更替史,就能現,契丹或者說遼國,在五代更替過程中,揮巨大影響力——後唐、後晉為契丹人所滅,後漢建立也是契丹人扶持,後周取代後漢時,頻頻遭遇契丹人的威脅。

當時,契丹兵強馬壯,又掃平後院隱患渤海國,絕對是中原王朝需要仰視的存在,再加上各地藩鎮割據勢力相互征伐,混亂不堪。也就是說,遼國當時是有實力平趟中原各大勢力的。

這就是盧燦所說的“機會”。

那麼問題來了,遼國為什麼沒去做?

難道遼國沒有侵吞中原的想法?

當然不可能!

遼國一直在做南下統一中原的準備,之所以沒能成功,只能說他們對於“時機”的把握,很差勁,另外還欠缺一些運氣。

遼國滅後唐時,遼太宗耶律德光曾經有想法常駐中原,不再回草原。

當時後唐興平公主的駙馬,降臣,南樞密院丞相、幽州節度使趙延壽建議,先經營幽雲十六州,以之為攻伐基地,徐徐圖之。又云,此時需要收納石敬瑭之心,不適合逗留洛陽不走。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