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6章 東洋陶瓷(1 / 2)

小說:相寶2:秘物 第728章 作者:炎宗

第7o6章 東洋陶瓷

山田光是一位有真才實學的陶瓷大師。

1976年4月,他被東洋文部省甄選為那一批合計六位“陶藝類級大家”之一。

在保護文物和傳統文化方面,東洋有很作做法值得稱道。

早在195o年,在文部省的推動下,確立《文化財保護法》。這部法律規定了對東洋文化財的認定、管理和保護的方法,還明確對文化財的類別進行了具體的劃分和界定。

《文化財保護法》第2條第1項第2號對於無形文化財的規定是“對我國來說具有很高的歷史或藝術價值的戲劇、音樂、工藝技術以及其他無形文化的產物”。

也就是說,無形文化財是指表演藝術、工藝技術等無形的“技能”本身,東洋將這些技能中最重要的東西指定為“重要無形文化財”,並將高度掌握這項技能的人認定為保持和傳承者。文部省會對這些重要無形文化財的繼承與展,提供適當的補貼與保護措施。

1955年2月15日,東洋認定第一批重要無形文化財和保持者。

雖然《文化財保護法》中沒有“人間國寶”這一說法,但作為重要無形文化財的保持者的指代,“人間國寶”這一通稱被廣泛使用。

被認定的“人間國寶”,每年可以從國家得到2oo萬日元補助金,用於磨練和提高技藝、培養繼承人,但必須向國家報告款項的用途。要知道,那是1955年。

這一明文法律保護及國家補貼措施,至少領先亞洲其他國家五十年!也是東洋的無形文化財——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一直有著不錯的延續與展的先決條件!

隨著“人間國寶”的推出,東洋文部省又6續推出次一等為“級大家”,也就是山田光所獲得的稱號。再細分到類別,往下依次為“陶藝大師”,“陶藝師”,以及國家認定的“陶藝工作者”。拿到“陶藝工作者”認定的人,就可以在各家陶瓷工坊應聘並要求不低於特定待遇。

山田光的稱號是“級大家”,僅次於“人間國寶”,已經是非常難得的榮譽稱號。

在認識山田光之前,盧燦對走泥社的瞭解並不深入,甚至可以說,他對整個東洋的陶瓷界,瞭解得都不算詳細。日式陶瓷給他的最深刻印象,多表現在枯寂的意境和順應材質的自然情趣方面。

事實並非這麼簡單。

盧燦原本打算在川崎潤泥陶藝待上一兩天就去東京,結果,在與山田光的交流後,他決定多待幾天,多聽多學些。

盧燦的學習態度很謙虛,山田光也樂意傳道,再加上巖田圭介和成乾兩位很有想法的年輕工藝師,四人就中日陶瓷的技藝與思想,進行了一輪激烈的碰撞與交流。

期間,盧燦親自上手,配料、拉坯、上彩、覆燒了一套四件廣彩吉祥葫蘆瓶,這是一套標準的中式高檔瓷器的技藝流派展示。

山田光和巖田圭介嘖嘖稱歎,但是,山田依舊給出“工有餘,意不足”的評價。

盧燦很清楚,這個評價,並不低。也許是真心話,也許為了不得罪自己,山田光甚至說出“盧桑的調釉、拉坯、制藝等工藝,吾所不能及”的話,但是在最後,他依然加上“意不足”三個字。

也就是說,他認為盧燦所制瓷器,是傳統瓷器製作的巔峰,桎梏中的極品!但是,在意境展示方面,依然存在嚴重問題。

這就是中日陶瓷製作過程中的最大分歧點。

之所以產生這種分歧,是因為中國陶瓷展過程中,有一門功課有所欠缺,或者說被中國傳統陶瓷文化視之為“離經叛道”者而沒有重視。

那就是泥塑、陶塑以及瓷塑!

歐美在接受來自中國瓷器藝術的同時,很快將他們擅長的雕塑藝術,融合進去,展成一種很有想象力和表現力的“陶塑藝術”。

這種由雕塑派生,借陶瓷材質表現出來,又被賦予所謂的抽象主義、印象主義等思想的藝術形式,在二十世紀,大行其道。

很不湊巧,這一時期的中華大地,上半葉是戰亂頻繁,近幾十年則是大環境不允許。

所以,我們缺課了。

而東洋,三十年代之前,他們的陶瓷工藝與中式陶瓷,幾乎沒什麼差別。

從三十年代開始,東洋陶瓷工人們,逐漸吸收國外的陶塑藝術,尤其是戰後,以“四國會”“走泥社”為代表的陶瓷流派,開始專注於傳統陶瓷突破與歐美陶塑藝術思想的逐步吸收,從而展出紮根於東洋文化傳統的陶瓷工藝。他們不再過於關注傳統的色釉型,而是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意”的表達上,從而形成與中式陶瓷工藝差別頗大的當代東洋陶瓷藝術。

盧燦是認同山田光的這一觀點。

當然,說東洋陶瓷工藝的表現就一定比中式陶瓷更好,這是不正確的。潤馨瓷器在東洋賣得還不錯,這就說明更多的東洋人還是很喜歡傳統中式陶瓷,但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完全沒毛病。

就是這種碰撞與交流,收穫與啟,讓盧燦意猶未盡,索性在潤泥藝陶住了下來。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