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寧靜的小村(1 / 2)

小說:唐朝的歷史 作者:貓怕涼

姬雲沒唱完,王雲兒就撒丫子跑了。留下一股子花香味。看著一幫子孩子。

哦!想起來了。這還是孩子王呢。來。你們這幫犢孩子們一起唱“門前大橋下,遊過一群雞……”

夕陽下,大樹旁,蹦跳的嘻鬧孩童,一席青衫書生,遠處觀望的女孩。

鳥吃鹽嗎?不知道。沒見過,也不敢問!問它死也不說!唉!小氣鬼!

姬雲嫌棄買來給他的鹽巴少。不樂意!把給他送東西的人一通數落,那人還不敢還嘴。低著頭。這二十多歲的漢子站在姬雲面前,面對怒的姬雲感覺自己是如此渺小卑微。

“嘖嘖!這一小袋子夠幹嘛?昂?還是粗鹽”

姬雲搖搖頭掏出來幾粒嘗一嘗。嗯!熟悉的味道。

“這是你說要鹽巴的呀!公子!你不能不講道理呀!”

呀呵?姬雲看有人跟自己講道理?來呀?

“屁!你知道什麼是道理?”

“可是!公子,是按照你的吩咐買來的呀!你不能不認呀”

“瞎說!我說要的是鹽巴。你以為鹽巴就是粗鹽嗎?昂?你以為的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姬雲咋忽一聲“說。你是不是買錯了呢?”

“啊?不能呀!公子。你可不能呀”這老實漢子實在不知道怎麼說出話來“不能呀!是按照吩咐買的呀!”

“怎麼了這是?激動個啥?”姬雲看這人怎麼就有點打擺子了“我不就是問問嘛。”

“有好的嗎?細鹽”

“有的!公子說的應該是青鹽。那一斤少說也得5oo錢嘞。貴人才用得起呢”老實人還是打聽了行市的“公子的這種才不到3o文。這不能吃的嘛。哈。”

“行了!我還要這粗鹽。3o斤。昂。”姬雲想了想“去吧,錢會送你那裡”

“哎!那老漢走了。有事公子只管說”

這送鹽的老實人走了。姬雲看看著這一小袋粗鹽,一臉的嫌棄,就這麼點,還一股子奇怪的味道,做個燒烤就沒了。切!

……

其實姬雲不知道,魚是很貴的

成語膾炙人口的膾,指的就是魚膾、膾或鱠,是以新鮮的魚貝類生切成片,蘸調味料食用的食物總稱。生魚片起源於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後傳至日本、朝鮮半島等地。

早在周朝就已有吃生魚片(魚膾)的記載,最早可追溯至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出土青銅器“兮甲盤”的銘文記載,當年周師於彭衙(今陝西白水縣之內)迎擊獫狁,凱旋而歸。大將尹吉甫私宴張仲及其他友人,主菜是燒甲魚加生鯉魚片。

東漢應劭在《風俗通義》收錄了各地的風俗習慣和奇人奇事,其中一條是:“祝阿(今山東齊河縣祝阿鎮)不食生魚”。代表了應劭認為不食生魚是奇風異俗。

三國魏的曹植也喜歡吃生魚,他的《名都篇》裡有:“膾鯉臇胎蝦,炮鱉炙熊蹯”,把魚生蘸著小蝦醬吃。晉南北朝時期,江南有一道名菜叫魚膾,流傳至今,就是現在的生魚片,切得薄如蟬翼,蘸點調料,入口即化

唐朝是食用生魚片的高峰期,有不少詩詞反映魚膾的流行程度。李白的《魯中都有小吏逢七朗以斗酒雙魚贈餘於逆旅因鱠魚飲酒留詩而去》於詩題就提及生魚片

王維在《洛陽女兒行》詩中寫道“侍女金盤膾鯉魚”

王昌齡的《送程六》詩道“青魚雪落鱠橙虀”

白居易的《輕肥》詩就提到:“膾切天池鱗”,又有《松江亭攜樂觀漁宴宿》寫道:“朝盤鱠紅鯉”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