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漢族之魂

小說:唐朝的歷史 作者:貓怕涼

有一種倉是給百姓設立的

就是常平倉。

這是設立最早的倉儲系統,可以追溯到西漢宣帝時期。

這種“以谷賤時增其價而糴以利農,谷貴時減其價而糶以利民”的倉儲,作用是平衡糧價,也就是當豐收年歲谷賤的時候,政府用較高的價錢買入,廣為儲存;等到災荒年歲穀物昂貴的時候,便用較低的價格,供民間購買,並在一出一入之間稍微獲利,用以充常平的基金。

常平倉的缺陷也是顯而易見的:利益不普及,常平倉是由政府管理,政府為了管理上的便利,倉廒都設定在通都大邑,並且為數不多,能享受常平實惠的多為大都市的平民。

在交通不便的條件下,這種地域上的限制,勢必減低常平倉的效能,使一般鄉村貧苦人民無從享受到它的好處

指望那倉裡的糧食去救山東災民,偏遠地區的人怎麼辦?

傾城講了一個故事:漢朝重新設立西域都護,任命耿恭和關寵為戊已校尉。次年,北匈奴單于派兵進攻車師,殺死車師后王,轉而攻打耿恭駐地,將其圍入城中。此時正值漢明帝駕崩而無暇兵,救兵不至,車師國又背叛漢朝,與匈奴合兵進攻耿恭。

漢兵糧盡,陷入困境。他們煮鎧弩食其筋革,拒絕匈奴的招降,堅守城池。

“各位將軍,傾城想知道,救還是不救?”

武將們感同身受:這必須要救。他們誰也不想遇到這樣事情最後被放棄

傾城繼續講吓去:可是,就在耿恭在西域激戰的時候,萬里之外的東漢都城洛陽,皇帝與大臣,也在進行一場激烈的辯論

他們爭論要不要派救兵?

司空第五倫說道:“塞外偏遠,訊息難通,吾等所聞之時,其守軍概已盡沒,此時兵,傷民勞財,更或有新敗,於國不利,主張不救!”

武將最頭疼這咬文嚼字的玩意,傾城美目一盼“那個時候,反對派救兵的一幫人說,咱們接到訊息的時候,他們已被匈奴重重圍困,等到咱們援兵趕到的時候,他們估計早已屍骨無存了。這是第五倫說的,官拜司空”

這大白話聽懂了,第五倫是個人,司空?那他媽的不就是文官嗎?武將指著一幫文官破口大罵:歷代就是你們這些腐儒坑害我們武將,草你大爺!你奶奶個腿子!

……此處省略十萬個字╯□╰

這是南朝范曄寫的《後漢書》記載的內容,文官讀過的不少,這事兒理虧,又不想被指著鼻子捱罵。有文臣站出來給補上這個典故:

高官司徒鮑昱站出來,竭力請求派援兵,他面對皇帝和文武百官,說出了在今日依然有名的一段話,至今讀起來,仍,蕩氣迴腸:

“今使人於危難之地,急而棄之,外則縱蠻夷之暴,內則傷死難之臣。此際若不救之,匈奴如復犯塞為寇,陛下將何以使將?”

程咬金從來沒今個罵得這麼爽歪歪,但是,那文官說的啥玩意兒?問傾城“嘿!姑娘,他這啥意思?”

“兵救援”

武將這頭一聽,你姥姥的,就四個字嘰嘰歪歪一大堆,對著剛才搭話的那文官就開始罵

這倒黴蛋冷汗直流,一幫人要私下跟他單挑

倒黴蛋為了小命還想解釋清楚,武將們才不聽他嗶嗶,都喊傾城解說這故事,因為傾城說的他們聽得懂

“是出兵了,是直至章帝繼位,漢朝援軍終於開拔,兵出張掖、酒泉、敦煌及鄯善國共計七千餘人”

出兵這就好,武將心剛放下來消停會,傾城幾句話讓他們心又懸起來了

“可是,耿校尉以詐降騙來了匈奴人的使者,那是他們在場的大部分人最後一頓肉食——人肉,他們沒有一點厭惡,反而充滿了豪情,他們縱酒歡歌,享受著城外匈奴人的憤怒,點燃了自己最後的抉擇。匈奴人又開始了漫長的圍困,因為已沒有進攻的必要了,冬季來臨,風雪交加,城內的糧食早已吃空,連弓弩上的筋腱和盔甲上的皮革都已經吃光了,等待著就是最好的進攻,守軍遲早要餓死”

武將這邊要的是兵書,戰法。這些歷史類的書籍沒幾人看過。斷糧到如此地步了,撐下去全靠著一口氣,這到底救上沒有?

尤其是那些完全版的大老粗,眼巴巴瞅著傾城,問她援軍到了沒?

“那天早上,守軍點起了兵士互相攙扶著立在城頭,城上的漢旗依舊招展,而城外,響起了漢軍衝鋒的號角,多麼熟悉的軍陣啊,如一道鐵甲的洪流,瞬間撕碎了慵懶的匈奴軍陣,彷彿虎入羊群一般,殺得匈奴人四下逃竄。守軍們嚎啕大哭,並不是突然有了新生的希望,而是看到了他們堅守的大漢也一樣堅守著他們!”

打得好!解氣,殺光他們這幫畜生

武將們一聽這是個美好的結局,鬆了一口氣

可是文官們感覺不妙,因為傾城沒說完,也沒說詳細

當傾城說援軍到達之時,耿恭所守之城,城中僅餘26人

這下完犢子了,又開始了,武將罵得歡,李世民看得爽,也驚訝傾城引戰的能力,牽著這些人的鼻子走可不容易

讓美好結局見鬼去吧!這是一場痛苦的守城之戰,武將們感覺到,救援無望,死戰不退,為何不早早兵?這最後的命運又如何?

不想聽,又想聽,通紅的眼睛望著那美麗的女孩

“待漢軍回至玉門關時,已經僅剩13人了,全部衣服破洞襤褸,形容憔悴枯槁。玉門關守將感動落淚,親自為他們沐浴更衣”

這與死光了有區別嗎?這下武將乾脆把手裡的芴板砸向文官那邊

芴板(ù ban),又稱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時的工具,五品官以上執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員執竹木做的笏,從清朝開始芴板這種儀式就被廢除了

李世民看傾城把武將們引動得血氣翻湧,就問她想說什麼?

傾城的回答很霸氣:

南越殺漢使者,屠為九郡。

宛王殺漢使者,頭懸北闕。

朝鮮殺漢使者,即時誅滅。

“凡我大漢子民,雖遠必救!”

這就是大漢的精神,漢人的精神,民族之魂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