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1章 畫虎不成反類犬(2 / 3)

“第一招,就是主公以前用過的大索貌閱,清查戶口,把河北世家裡頭匿藏的黑戶給揪出來,當然,這不足以讓他們傷筋動骨,不過能砍一點是一點嘛。

弱枝砍了,強幹也成了弱枝。”

劉益守微微點頭,這種基操肯定是要走流程的,當然,此舉也不會超過河北世家本身的預期,這本身就是個鬥法的過程。

“第二招,拆鄔堡,一縣之內,最多一鄔堡。將來天下太平,鄔堡也用不上了,本身就是百姓躲避胡人騎兵的避難所而已,不是給世家大戶們藏汙納垢的地方。這一招主公以前也用過了。”

聽到這話,劉益守微微一笑,果然,以前的老套路展現過效果,用起來那是真的爽。

但光靠這些想掀翻河北世家,還是遠遠不夠,這些都是砍枝丫不砍主幹的輔助之策,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第三招,廢除郡縣推舉制,廢除九品中正制,嚴控本地為官制度,將選官用官之權,從郡縣收回到吏部。這一步很難,估計會鬥法很多年,主公一定不能退讓。”

說了半天,總算是說到點子上了。

廢除郡縣推舉官員,那就是不讓世家大戶們將自己人不斷往朝堂裡面塞!廢除九品中正制,就是不讓庸碌之輩可以累次升官,最後讓世家“以量取勝”,劣幣淘汰良幣。嚴控本地為官制度,就是防止世家與地方官員勾結。

“世家子弟若是想為官,又不給他們上升的通道,難道這些人不會去造反麼?”

劉益守一臉無奈反問道。

這麼簡單一個邏輯,陽休之不可能想不到的。

“集天下之才於帝都,取之用之;調配天下之才,異地為官,隨用隨取不拘一格。久而久之,世家子弟皆相隔萬里,無以凝聚起事。

若家中無人為官,則鄉里萬頃良田不過他人嫁衣而已,不足為懼。將世家分而治之,用其才而不用其地,久而久之,河北世家之困,可自行消解。”

陽休之面有得色的說道,這一招他想了好久了,本來想寫成奏章上書的。

劉益守忍不住點點頭,雖然他對裡面的一些看法持有異議,但不得不說,陽休之的辦法很有可取之處。尤其是將世家子弟都撈到都城附近居住,讓他們的本家都成為土財主的辦法,確實不錯。

家族優秀子弟到京城附近居住,能拉住這些人的,只有科舉制。

這些人長期在京城居住,與家鄉親戚的關係,肯定會淡薄。後期為官,又會被派發到異地。比如說河北世家出身的官員,將來可能到蜀地去當官了,這些人又怎麼給河北本地的親戚以支援呢?

而本地大戶得不到家族子弟的庇護,其本地勢力必然會被朝廷一步步的肢解,離散。

如此一來,雖然不能完全處理世家門閥的問題,但卻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減少他們聚集起來造反的可能性!

至於其他的,那便只能用發展的思路去解決發展的問題了,世間又豈有完美無缺之法?

“開恩科而舉之,功臣之後亦可門蔭為官,你以為如何?”

劉益守沉聲問道。

河北世家以為自己有勢力,所以子孫後代就必須當官,呵呵,只能說圖樣圖森破了!

如果真要開制度的口子,那也是開給陳元康、王偉、楊愔他們這些人的子孫後代。這樣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以劉益守為中心抱團。

如若不然,誰還會死心塌地的給他劉某人效力?

劉益守對此想得很明白,河北世家以為送個妹子過來就能保證子孫後代富貴不絕,真是想太多了!

家裡的先輩沒有功勞,那就老老實實的去考科舉去!如果在地方勢力大就能讓家中子弟當官,那要軍隊何用?

“謝主公恩典!”

陽休之連忙跪下行禮,這是劉益守頭一次開口保證,會照拂他們的後人,其實這也是歷朝歷代的老規矩,只是說出來總比“約定俗成”讓人心裡踏實。

劉益守回想起前世唐代史書上的案例,忍不住一陣唏噓感慨。

門蔭制度出來的人才不少,甚至在質量上與人才比例上,比科舉制出的人才還上乘。科舉制也無法讓中晚唐的黑暗政治有所改觀,反之倒是給節度使們(其中不乏河北革命老區與朱全忠之流)輸送了不少人才,客觀上加速了唐朝的滅亡。

而初唐到盛唐之間人才選拔“兩條腿走路”的模式,卻有效抑制了一家獨大的局面,在政治上達到了客觀平衡的效果。

制度的好壞,只有實踐過才知道,劉益守可不敢光靠自己的腦洞去制定國策。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