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許陽 第29節(1 / 2)

許陽想了一想,回道:“此病在肝,肝為剛髒,故以疏洩為宜。胃為六腑之一,腑內中空,瀉而不藏,因此胃以通為補。”

“治法應以疏肝理中通腑。取肝之募穴與手厥陰心包經經金穴以疏柔肝氣,取手足陽明經原穴、合穴與胃之募穴理中通腑。”

“針刺期門、中脘、間使、合谷、足三里、梁丘。期門為肝之募穴,有疏柔肝木的作用。因肝鬱必化熱,所以取屬火之手厥陰心包經的間使疏肝清火。”

“中脘是胃之募穴,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的合穴,這兩個穴位是治療一切胃病的要穴,有和中通胃之效。”

“通胃必滌腸,故取手陽明大腸經合谷以滌腸道。梁丘是足陽明胃經郄穴,有止痛的作用,尤擅治急性胃痛。”

承老滿意地點點頭:“不錯不錯,來施針吧。”

“好。”許陽內心也很振奮,他讓工具人患者除去衣服之後,躺在了診床上。

許陽下針之後,問:“有沒有酸脹感?”

工具人還沒回答。

承老卻道:“錯了。”

許陽愕然抬頭。

承老解釋道:“中醫的針刺穴位是以得氣而論,並非是單純地問患者是否有酸脹感。醫者應該憑藉的是自己手下的感覺,是否感覺到針下沉緊或者針下有徐為主。”

“如果單純只憑借患者的感受而論,常常容易犯錯誤,因為你在沒有扎準穴位的時候,患者也常常會出現酸脹的感覺,一定要綜合考量。”

許陽點了點頭,認真道:“我記下了。”

承老道:“針灸之道,貴在實踐。這個練習室是普通中醫不具有的環境,你一定要認真學習,多加練習。”

“是。”許陽回道。

承老又仔仔細細一點點教許陽如何用針,反正躺著的那位是工具人,沒有脾氣,沒有感情。

其實針灸之術一直都有工具人,宋朝的時候還做了針灸銅人來做針灸教學。學中醫的學生都知道,一上針灸,最遭殃的就是室友。課後練習,就是互扎。

但不管哪種方式,都沒許陽這麼好,畢竟這是系統的黑科技。

承老一邊給許陽示範,一邊說道:“得氣一詞首見於《內經》,吸則內針,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布,吸則轉針,以得氣為故。”

“也就是說當針刺入腧穴之後,透過捻轉提插等手法,使針刺部位產生特殊的感覺和反應,這叫得氣,也叫震感。這時候患者和醫生都會有感覺。”

“另外要分清楚的是得氣和氣至是不一樣的,《內經》曾曰‘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垂雲,明乎若見蒼天,刺之道畢矣。’”

“其實氣至才是出針時候的關鍵,而我們這一輩的中醫卻混淆了氣至和得氣兩個概念,普遍認為氣至和得氣是一樣的。”

承老的微微嘆息一聲,面色慢慢有些變得落寞起來。

許陽心中頓時一緊:“您……沒事吧?”

承老苦笑一聲:“我曾經跨越山河萬里,遠渡重洋去曰本學習他們的新派針灸理論,把我們古老的經絡穴位解釋成西醫之神經理論。”

“也曾經為此奔波不休,可是在臨床診治之時,這套理論卻是很難行通。尤其是在遇到一些曲折為難的疾病,卻還是要常常藉助古法。”

“到了垂垂老矣的時候,才發現這條路已經走偏了。”承老抬起頭看著許陽,小心地問道:“你們後輩中醫人……沒被誤導太深吧?”

許陽頓時心中一酸,眼淚都快出來了,他忙道:“您千萬別這樣說,如果沒有您,中醫針灸早就滅亡了。”

承老卻是擺了擺手,搖了搖頭。

針灸一道,傳承了千年。一直都是中醫的看家本事,千年以來興盛不衰。一直到道光二年,清政府突然下令廢止針灸。

原因很簡單,因為道光皇帝說針灸之時,需要袒胸露背,此非侍君之道,然後又擔心醫者會用針來行刺。

明朝正是針灸發展巔峰的時候,到清朝這裡就戛然而止了,針灸之術瞬間沒落。

再到民國時候,流行全面學習西方文化,一眾有識之士要求全面廢除傳統文化。作為其中代表的中醫,首當其衝。

在整個民國時期,出臺了好幾次全面廢除中醫的政策。作為以經絡和穴位為診療手段的針灸,就更慘了。

在那個最悲慘的年代,針灸幾乎都要走上滅絕之路了,都沒人學了。

便是在這個最危難的時候,承老站了出來,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中國第一個針灸函授機構是他辦的,第一個針灸專業學校是他辦的,第一個針灸雜誌也是他辦的。

他在承接前人理論的基礎上,積極與西方醫學對接,還遠渡重洋,去曰本翻譯了他們的針灸著作。

曰本之前也是學中醫的,他們叫漢醫。但自從明治維新之後,醫學界也改革了,他們也滅漢扶洋了,漢醫差點滅絕。

針灸之術也是如此,為了活下來,他們積極改動針灸的指導理論,把經絡與西方的神經學說結合在一起,這樣才科學化了,終於保留了下來。

承老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相互結合印證,在一條不可能成功的道路上狠狠地踏出了一步,終於保留了針灸這門技術,振奮了當時中醫人的精神。

差點滅絕的針灸之術,終於在承老手上再度復興了起來。

還不止如此,承老還培育了大批的針灸人才;還改進了針灸的手法;改進了針灸的器具,發展了針灸的臨床治療,這些全是有益的改進。

可以這麼說,承老絕對是近代以來對針灸貢獻最大的人,沒有之一!

可承老卻還在擔心,自己的作為會不會對後世的中醫產生不好的影響!

所以許陽心酸極了。

只是在那個年代,真的沒有辦法,你不科學化,就只能被政策滅絕。所以當時這些中醫匯通學派的領軍人都是響噹噹的中醫大高手,比如唐容川、張錫純、還有承老。

這些人在晚年的時候,無一例外,全都發現自己當初的路走錯了。所以又都從中西匯通的路上,再度走了回來。

後世中醫常對中西匯通派有所苛責,但其實這是不客觀的,因為你並沒有處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之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