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八章 穩中求全(1 / 2)

迎接袁熙的便是船隊領糜泰,他是個身材高大的壯漢,雖然還不得到五十,但臉上已經被海上的風霜侵蝕出了道道溝壑,皮服黝黑粗糙,伴隨著道道乾裂,顯然是在海上奔波多年了。

他見到袁熙時異常激動,見面就趕緊下跪,袁熙把他扶了起來,看到其神色,知道應該得知了授官的事情,不僅心裡感嘆,無論是在那個朝代,入仕幾乎都是各行各業人士最終想要的歸宿。

只有工作時間長了,才深切感受到其他行業面對的難題和阻礙,在權力面前都可以迎刃而解,而沒有這個,便會橫生波折,諸事坎坷,鬱郁不得志抱憾終身的大有人在。

袁熙前世的時候,就深深體會到面對權力層級時的無奈,這是人類社會至今為止無法擺脫的普遍現象,若不想自我欺騙,便只能面對面對這個現實。

但袁熙也明白,商業一旦沾上權力,權錢結合,幾乎能控制這世上所有的事情運轉,這是極為危險的徵兆,很容易走向萬劫不復的境地,這是他竭力要避免的。

袁熙對糜泰道:“我準備加快建立和倭奴國之間的穩定航線,最起碼要先在沿岸建起海港碼頭,以及足以護衛的城寨。”

“這之前我想要讓些倭奴土著學習漢話,再次出航的話,是不是等來年開春比較好?”

糜泰低頭沉思一會,說道:“單論海上航行,往南走的話,冬天是是東北風最為合適,而去往北面,夏天東南風最為合適。”

“但倭奴國在海西的東北方向,其實怎麼走都頗為困難,遠不如從遼東及朝鮮半島出容易。”

袁熙深以為然,在海船尚處於展階段的漢唐,遠洋航海大多時候唯一能利用的是夏冬兩股季風,而這兩股都是沿著西北和東南方向這條軸線的。

這也就導致,從海港商路達的徐州江東一帶,去倭奴國的方向是東北,和季風方向並不重合,且夏季東南季風多變,雷雨風暴頻,很容易錯過正確方向,導致漂流到外海遇難,這也是為什麼唐朝鑑真和尚數次出海遇難的原因。

而從倭奴國到大6便容易的多,冬季少雨,且風力穩定,即使偏航,也能夠在漫長的海岸線上找到6地。

他想了想,問道:“你們現在海上航行,靠的是什麼指明方向?”

糜泰老老實實答道:“靠的是太陽,風向,晚上的星象,海流,以及鳥類飛行的方向做綜合判斷,其要點是算好航行距離,因為很多特徵在靠近6地時和遠洋中並不完全相同。”

“雖然受天氣影響,也多少有些偏差,且只有經驗豐富的老人才能做到減少疏漏,但總體上來講,除非天氣非常惡劣,偏向的可能性倒不是很大。”

袁熙點了點頭,和他猜測的一樣,彼時航海即使沒有指南針,經驗豐富的船長也有辦法找到正確方向,就是難了些。

指南針對於航海的促進作用無異是有的,但大不分時候是氣候特徵多變的遠洋航行,而東海這邊的洋流方向已經被經驗豐富的船長熟知,方向反而不是個大問題了。

所以即使指南針是北宋才出現的,但之前中國航海業已經足夠達,尤其是近海航行有很多辨別方向的辦法,並不是說沒有指南針就不行了。

後世唐朝鑑真和尚之所以五次東渡失敗,在於他船是私造的,找人也是以自己弟子出海為主,又因為出海只能尋找當地官府鬆懈的時候,往往並不是最合適的季風時節,種種因素結合起來,不失敗才怪了。

這也是為什麼袁熙至今沒有急著拿出指南針的原因,他倒是一直在尋找磁石礦,並找人做了幾個樣品,效果還算滿意,關鍵問題是,一個新技術如何推行。

就像馬鐙一樣,你拿過來用,你的敵人也會拿過來用,這種東西有沒有辦法進行技術封鎖,隨便打掃一下戰場就都明白了,所以最後大家還是回到了同一個起跑線上。

袁熙對於技術在文化外傳中所起到的作用,是異常慎重的,文化交流是件好事,倒也有可能產生預料之外的後果。

就像鑑真和尚東渡的初衷可能僅僅是為了弘揚佛法,但其帶過去的中醫,書法,建築,雕刻,豆腐,茶葉,漆器,瓷器等製作方法,還是一定程度促進了倭奴國的技術進步,尤其是造船和航海,最後在明朝反噬了回來。

所以指南針等航海術,袁熙暫時不想外洩,先要保證自己勢力在倭奴國的主導地位後,方才會考慮這些。

為了統治,將倭奴國變為奴隸也不是個好辦法,反噬起來的代價也很大,袁熙準備走的是先佔領沿海據點,興建港口城鎮,等形成正軌,整活水平上去了,當地原住民自然會產生依附心理。

所謂同化,讓外邦之人慕威懷德,兩者缺一不可,前者是保證有組織震懾不軌之心的軍事實力,後者是擁有讓外胡羨慕的生活條件,其才會主動願意歸化。

說白了,這德不是孔孟之道這種大道理,而是給予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的渴求,沒有物質生活便沒有精神生活,過得連人家都不如,人家會相信那套孔孟之道嗎?

所以說拋棄一切虛的,自身展才是硬道理,這也是為什麼袁熙急著去倭奴國建立港口的原因,這是極為漫長的百年大計,越早越好。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