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代官(1 / 2)

《敦盛五十年》

半盞清茶寄遠暇,

茫茫浮世哪堪家?

草間白露今朝置,

水底金波一響窪。

雲孽南樓將弊月,

風催金谷欲折花。

百年性命朝夕去,

一夢華胥豈可誇。

——織田信長作歌於桶狹間之戰前。

永祿元年,九月秋的一個上午。

平山莊代官所外來了一個騎馬的青年,年約二十,烏帽灰履,穿著黑紋付羽織、馬乘差袴,腰間角帶處斜插著一柄直打刀。“羽織和差袴”皆是武家裝束,類似後世大河劇裡武士常穿的樣式。

年輕武士名叫高師盛,是新上任的村縂保司代官。

雖然已入白露時節,但處暑仍舊沒有完全消去,天氣還是很熱,高師盛又在晌午的日頭下,騎馬一路顛簸,著實感覺有些乏困。在莊所前,他勒住了坐騎緩了緩心神,四顧眺望。

和天下絕大多數代官所一樣,平山莊所也是地處要道。

在莊所樓前,是一條平坦夯實的鄉道,也正是他來時走的路。

鄉道兩側則是大片的農田。

今年的年景不錯,入秋以來,雨水較足,地裡的冬蕎麥鬱鬱蔥蔥,風一吹,青色的麥苗起伏不定,愈顯得長勢喜人,遠遠地可以看到有三三兩兩的佃農、隸徒穿著犢鼻褲,光著膀子在期間勞作。

臨近日中,路上車馬、行人頗多。

有單衣步履的徒士浪人,也有結伴而行的行商客旅,更多的卻是行色匆匆,為生計勞苦奔波的黔百姓,因世道不寧,道路不靖,行人多隨身攜戴棍棒、肋差。

高師盛翻身下馬,謙遜地退讓路旁,給對面迎來的輿轎避開道路。

輿轎內坐著一名精神矍鑠的年邁老者,衣袍齊整,坐在哪裡閉目養神,旁邊坐著的是一個七八歲的孩子。兩邊交錯時,小孩子透過窗牖好奇地看了過來,顯然對高師盛牽著的信濃馬很感興趣。

小孩眼神靈動,見有人看過來也不怯場,反而同樣恭謹地彎腰回了一禮,感謝他為自家祖父的輿轎讓路。

高師盛點了點頭,友善地回了一個笑臉,同時心中暗忖,自家同樣的年紀下大概是沒有如此“早慧。

順著鄉道再往前,十多里外就是引佐郡了,想來這老者應當是從外地而來,帶著孫兒要去井伊谷城中訪友。

敷知郡毗鄰東海,隸屬遠州,國中豪族甚多,其中最著名的有兩大姓,一個如今是兼領駿河、遠江、三河三國守護職的今川氏,另一個則是門下重臣朝比奈氏。

今川氏出身清和源氏名門,貴為幕府一門眾;朝比奈氏則是藤原北家勸修寺流,公家後裔。

剛剛路過祖孫二人的輿轎上的左三巴紋便是朝比奈家的家紋,根據分國法《今川假名錄》第三十二條出仕先後取締令,駿、遠、3三州武家豪族不得以家名苗裔互為尊卑,而皆應以出仕今川家先後順序,祿職高低,進行區分上下。

年輕武士應當恭敬長者,後奉公者應當退避先奉公者,其中朝比奈氏與三浦氏因世代奉公,以忠孝節義著稱,《假名錄》特意標註,兩家子弟享有行路不虞、國人退避的殊榮。

故而高師盛,才一見到朝比奈家的隊伍,就自覺下馬肅立,讓輿轎先行。

自增善寺殿,即今川氏親時開始就樹立起的武家法度,可謂深入人心,高師盛作為今川家的奉公武士,更是對“今川下馬眾”深懷敬意。

高師盛的父祖俱在,身體康健,族中人丁興旺,承祖上餘蔭,家中有宅院一棟,良田數百石,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屬於是最常見不過的小豪族。

按照室町幕府時期的武家慣例,長子繼承家業,次子出家修禪,么子們打出去自謀生路。即便將軍、管領家亦不能免俗,只不過現今天下紛亂,人心不誠,就連佛祖家也沒有餘糧,想進寺院青燈古佛也不再像百年前那般容易。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