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乐文小说中文>退休后的每一天 > 永远不要吹灭别人的灯(第1页)

永远不要吹灭别人的灯(第1页)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令人遗憾的现象:许多人总是试图吹灭别人的灯,以为这样就能照亮自己的路。

他们为了个人的利益、一时的虚荣,不惜打压他人、伤害他人,却未曾意识到,这种短视的行为,最终损害的可能是自己的未来和整个社会的和谐。

而在家庭这个温暖的港湾中,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有些父亲总是有意无意地消灭妻子和孩子眼中的光,这带来的影响同样不可小觑。

人字简单,却有两笔,一笔书写自己,一笔描绘他人。

认清自己,努力将自己这一笔写得端正且精彩,这是一场漫长而深刻的修行;

尊重他人,给予他人足够的空间和支持,让他们也能尽情书写属于自己的那一笔,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涵养。

唯有在自我成长与尊重他人之间找到平衡,人才能走向更加圆满的境界,彼此之间也才能相互扶持,共同前行。

为人处事,我们要不断内攒能量,努力自己的光就好,永远不要去吹灭别人的灯。

那么,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第一,不是所有的鱼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托尔斯泰曾说过:“你不是我,怎知我走过的路,心中的苦与乐。”

有些东西,我们未曾见过,并不代表它们不存在;有些事情,我们没有亲身经历过,也不意味着它们不会给人带来伤害。

要知道,人生的活法从来就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我们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所能看到的不过是生活的冰山一角罢了。

如果仅仅凭借第一印象就去评判他人,那么我们得出的结论往往是以偏概全的谬误。

作家萧红在她的作品《手》中,讲述了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

在班级里,有个同学叫王亚明,她有一双极为特殊的手,从指甲到手腕都是青黑色的。

这双手只要碰到哪里,哪里就会被染上一层青黑,所以她的衣裳、被子上都留下了一团团灰黑的印记,远远看去,显得脏兮兮的。

同学们都因此对她避之不及,还纷纷叫她“怪物”,一边躲着她,一边又肆无忌惮地嘲笑她。

就连老师,也总是用鄙夷的目光上下打量她,还会当众严厉地训斥她:“好好洗手,多用热水烫!”

这让同学们更加害怕她的“黑手”。

到了分宿舍的时候,大家都嫌弃她,说她身上有虱子,坚决不愿意和她住在一起,甚至逼着她睡到了走廊里。

所有人都看不起王亚明,对她投以冷眼,极尽奚落之能事。然而,却没有一个人真正去了解过她背后的故事。

其实,王亚明很小的时候,母亲就不幸去世了。为了养活几个年幼的弟弟妹妹,她不得不和父亲一起做起染工的工作,赚取那少得可怜的报酬。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她的手上留下了洗不掉的黑色痕迹。

在别人眼中,这双手象征着糟糕的生活习惯,代表着肮脏和低下,可对于王亚明来说,这双手却是她的生存之道,是她在艰难生活中维持体面的唯一方式啊。

很多时候,我们不经意间说出的一句话,就可能会重伤别人。

这世间大多数的伤害,并非是出于故意,而是源于人们对对方处境的不了解。

一个人真正成熟的标志,就是觉可以责怪的人越来越少。原因很简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而我们未必懂得他们的生活。

真正见过世面的人,会从心底里尊重每一种生活,因为他们明白,生活从来都不是单一的模样。

而那些试图吹灭别人灯的人,往往就是缺乏对他人生活的理解。

他们只看到王亚明外表的“不同”,却看不到她背后的艰辛,在无形之中成为了伤害他人的“凶手”。

他们以为贬低了王亚明,自己就能显得更加优越,却不知这种行为恰恰暴露了自己的狭隘和冷漠。

在家庭中,有些父亲也扮演着这样的角色。

他们不理解妻子为家庭的默默付出,对妻子的辛苦视而不见,甚至随意指责;

他们不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和梦想,总是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打压孩子的积极性。

比如,妻子精心准备了一顿晚餐,满心期待家人的赞赏,可父亲却挑剔饭菜的口味,抱怨不合自己的心意,瞬间熄灭了妻子眼中那期待被认可的光;

孩子兴奋地拿着自己在学校获得的绘画奖状,想要得到父亲的表扬,父亲却不屑一顾地说画画没出息,不如把时间花在学习上,孩子眼中的光芒也随之黯淡。

长此以往,妻子可能会变得沉默寡言,对家庭事务失去热情;孩子可能会变得自卑、叛逆,与父亲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整个家庭氛围变得压抑而冷漠。

第二,以己度人是在出卖你的浅薄。

孔子在《论语》中告诫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确实如此,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不把自己都觉得痛苦难受的事情强加于别人身上,这无疑是一种美好的品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然而,世界上并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各不相同,对生活的选择也大相径庭。

我们不能要求一个拖家带口、肩负着家庭重任的人去肆意享乐,也不能指责一个挣扎在温饱线上的乞丐吝啬抠门。

我们应该时刻记住,不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未必是人所欲”,同样也不可施于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