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高歡不死(2 / 3)

“陛下,臣請求派兵討伐高洋,恢復魏室江山。”還沒等元寶炬答覆,宇文泰就扭頭指指點點,開始安排任務起來,元寶炬嘴角飄過一絲苦澀。

自從高歡死後,東西邊已好幾年沒有爆過大規模戰爭了,更何況是滅國之戰?宇文泰這次是豪情滿懷,想要一鼓作氣拿下北齊。一來,這幾年府兵制改革成功,兵強馬壯;二來,國內經濟社會持續展,楊忠又攻下了江漢之地,實力猛增;三來,高洋僭越稱帝,輿論對自己有利。

宇文泰分析得是不錯,可其他人並不這麼想。動戰爭對誰最有好處?自然是宇文泰。戰爭時期,宇文泰可以宣佈國家進入緊急狀態,盡最大可能調動一切人力物力財力,即便不能取勝,這也是一次集中權力的絕佳機會。

那其他軍政大佬、地方實力派肯定不願意了,比如李虎等人。本來推舉你宇文泰當帶頭大哥,目的是,出了事你去死,有好處大家享受的,現在你卻想脫離我們的制約,越我們之上,那怎麼行呢?

宇文泰只不過是關隴集團的盟主罷了,他並不具備對於瑾、李弼、李虎、侯莫陳崇、趙貴、獨孤信等人碾壓性優勢。故而,積極支援宇文泰這次動戰爭的人很少。其中一個是侄子宇文導,另一個是獨孤信。

宇文導是自家人,可以理解;這獨孤信不是一直被宇文泰打壓猜忌麼,怎麼這次主動舔狗?對呀,獨孤信在隴右那窮山惡水都待了快十年了,他受夠了,他想回到都長安。

其他大佬都跟著宇文泰吃香喝辣,而獨孤信卻坐了十年冷板凳,他當然要有所行動了。看到獨孤信積極表衷心,宇文泰很高興,心想:獨孤郎呀,你總算是懂事了,早點順從不就得了。

七月,宇文泰任命宇文導為大將軍,駐紮咸陽,鎮守關中大本營;任命獨孤信為大都督,帶兵五萬人跟隨宇文泰東征,侯莫陳崇、楊檦等人從側翼配合進攻。動戰爭是一件成本很高的事情,足足準備了兩個月,在擺平各方反對聲音、統一意見後,九月初十,西魏軍這才從長安出。

4.勵精圖治

那高洋會坐以待斃麼?高洋真如宇文泰說的那樣不堪?當然不是。高洋稱帝建國後的表現,處處都可以彰顯出一個勵精圖治、奮有為的明君形象。

先來說吏治。黎陽太守房秉公執法、鐵面無私,遠近聞名,趙道德有個馬仔在黎陽犯了事被房捉住了,正要問罪。趙道德直接給房寫信,並派遣使者去說情,還要奉送銀子。趙道德認為這點小事,應該很簡單。

結果,房信都沒看,直接撕了。使者大怒:“你不知道我們趙大人和天子的關係麼?竟然對趙大人這麼不尊重?”房拍案而起:“趙道德算什麼東西,趨炎附勢的小人罷了,我這裡只認法度,不認趙道德。”說吧,房親手用木杖把使者打死。

趙道德得知後,氣得半天說不出話來,就到高洋跟前告狀,說房目中無人。高洋笑道:“房太守不避權貴,這正是我大齊的人才,朕要好好賞賜他。”趙道德啞口無言。不僅如此,高洋還下令各地衙門設定木杖,凡是有跑關係、走後門的使者,一律杖殺。

宋遊道向來也是嫉惡如仇,他聽後不以為然:“呵呵,奉命去請託而已,卻要遭到杖殺,那貪贓枉法的本人要怎麼處理呢?難道要滅族?”高洋恍然大悟:“宋愛卿所言極是!朕一時糊塗。”可見,高洋並不是一根筋,也不走極端。

此外,高洋下令精簡機構、裁撤冗員、合併州郡,北齊境內幾萬官吏下崗,大大提升了行政效率,沒有政治手腕和魄力是無法幹這麼大的事情的。

再說法治建設。老哥高澄之前不是搞了一部《麟趾格》法典麼?高洋認為該法典太複雜了,下定決心要在此基礎上搞一部更加精簡、實用的法律,也就是流傳後世的《北齊律》。薛踧被任命為法律編纂小組組長,成員有封述、魏收等人。

封述出身渤海封氏,幹過御史、廷尉工作,也做過多年地方官,可以說是法學專家,之前就是《麟趾格》的主要編纂人;魏收嘛,文采好,主要負責法條的表述和修飾工作。制定《北齊律》是一項龐大的工程,前後耗時十五年,這部法律是隋朝《開皇律》以及唐朝《唐律疏議》的直接來源,可見高洋的勃勃雄心。

《北齊律》共計十二篇九百四十九條,次提出“重罪十條”的制度,也就是我們口頭說的“十惡”:一曰反逆(造反及篡權),二曰大逆(毀壞皇家宗廟、陵寢、宮殿),三曰叛(叛國),四曰降(投敵),五曰惡逆(謀殺毆打長輩),六曰不道(殘忍手段殺人),七曰不敬(對皇帝不尊敬),八曰不孝,九曰不義(殺害領導、老師),十曰內亂(亂倫)。

凡是觸犯了這十條刑法,那就是“十惡不赦”,皇帝大赦天下赦不了這十條罪。隋唐的“十惡”有一些變動,但大體上和北齊律的類似。“重罪十條”將儒家倫理綱常禮教精神引入刑事法律內容,推動了禮與律的進一步融合,這就是我們說的“禮法”。

單從內容來講,《北齊律》的宗旨就是維護父權、君權、夫權的,是等級制度的辯護者,這是時代印記,無可厚非。《北齊律》代表了三國兩晉南北朝以來法律的最高成就,僅憑這一點,高洋就可以名垂青史。

再說編史工作。

作為皇帝,高洋也喜歡附庸風雅,經常和邢邵、魏收等人一起談論經史,談到史書,魏收蠢蠢欲動,希望皇帝能讓自己繼續寫《魏書》(二十四史之一),此生死而無憾。專業的事自然要交給專業的人,高洋立刻就答應了,並且承諾:“你放心去寫,我不會學拓跋燾殺害良史的。”

這裡,高洋說的是拓跋燾殺崔浩的故事。

在古代,編史就是一項崇高的工作,你懂的,意識形態工作嘛,褒貶人物、對歷史事件定性,就在史官一念之間。北齊剛建立,需要論證政權的合法性,更需要把高氏父子如何艱苦創業取代北魏的故事給講出來,這才能說明北齊是“奉天承運”。

不論史官個人有多嚴謹,史書中始終會有作者的個人傾向、價值觀和道德判斷,會有對創業者的批評和指責、歌頌和讚歎,這是無法避免的,崔浩無法避免,魏收當然也無法避免,本書作者也不能避免。高洋能說出如此大度的話,至少這個態度是極好的。

高隆之被任命為《魏書》的編修組組長,具體工作自然是魏收、陽休之等人做了。陽休之出身官宦世家,熟讀經史,北魏末年就出仕了,跟過孝莊帝元子攸、賀拔勝以及高歡。另外,魏收私底下還和李德林來往,共同探討文史,切磋文藝。

李德林出身博陵李氏,從小聰慧博學,天縱英才,才十幾歲就名滿天下,高隆之、魏收都把他比作溫子升在世。李德林對父母很孝順,因為父親死得早,母親又是病體纏身,李德林拒絕了魏收的舉薦,在家一邊讀書一邊伺候老母。

在曆法上,天文學家宋景業奉命修撰《天保歷》,宋景業遊刃有餘,很快就搞定了。

在軍隊建設上,高洋志在打造一支鮮卑特種部隊,要求只有一個,那就是以一當百,所以這支部隊的名字叫“百保鮮卑”。那漢人呢?高洋從漢人士兵中挑選猛男,稱作“勇士”,讓他們去駐守邊疆。也就是說,鮮卑猛男是拿來主動出擊打仗的,漢人猛男是拿來被動防禦守邊的。

可見,高洋和宇文泰不一樣,在用人上還是更加傾向於鮮卑等少數民族,而宇文泰呢?宇文泰搞了一個胡漢一體的關隴軍事貴族集團,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

九月十二日,西魏遠征軍來到了潼關,訊息也傳到了北齊都城鄴城。

5.來者不善

“陛下,我大齊初建,宇文泰就興兵討伐,這是蔑視我們,此戰必打!”潘樂建議道。潘樂這幾年一直鎮守河陽前線,西魏興兵的訊息就是他帶到鄴城的。“對,一定要打出威風!”韓軌、彭樂、可朱渾元、厙狄乾等人也附和著。

高洋從龍椅上站了起來,目光堅定道:“潘將軍,你常年鎮守前線有經驗,此次隨我出征;朕要親自去晉陽部署,會會這宇文泰。”潘樂領命備兵而去。

“陛下,段韶在晉陽擁有強大兵力,恐怕他的行動會出人意料,您怎能輕易前往!”說話的是高長弼。高長弼是高永樂的弟弟,高歡的侄子。當初高昂走投無路,就是高永樂拒絕開門,間接導致高昂自殺殉國;高長弼別的本事沒有,嫉賢妒能的本事倒是寫在臉上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