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鄧士載偷渡陰平(2 / 3)

小說:存亡之秋 作者:學者鳳鳥

劍閣方面。

姜維站在關樓,看著白水方向,道“鍾會近日是否有南犯之意?”

廖化道“我觀鍾會已疲,怕是難以長久,或許在白水停留一月,便會考慮撤兵。”

張翼道“鍾會真會應無法攻克劍閣而選擇撤兵?”

姜維看著二位將軍,道“鍾會雖有十幾萬大軍,但戰事進行至此,已無力為繼。鍾會是個明白人,強攻不成,勸降不成,若再固執,必將遭遇大敗。”

李密道“大將軍,鄧艾已返回陰平橋頭,他將偷渡陰平道,開闢新戰場。”

姜維道“我已上表,請聖上派一軍到江由,防備鄧艾。若沒延誤,此時援軍已在路上。”

廖化道“等援軍一到,如猛虎加之羽翼,鍾會、鄧艾二路魏軍皆會被擋於國外,寸步難行。”

張翼道“我聽說宗預老將軍患病,閻宇又在巴東,不知聖上將派哪位將軍前來。”

李密看著姜維,道“會不會是諸葛都護。”

姜維認真思索,道“很有可能。”

廖化、張翼一聽援軍統帥可能是諸葛瞻,皆沉默,不知該說什麼好。

此時援軍。

因為是初次領兵,諸葛瞻顯得格外謹慎,他並沒有要求快進軍。當軍隊到達綿竹,諸葛瞻便要求停下,讓軍士王富傳話諸將,立即召開會議商討禦敵之策。

此時綿竹城中。

諸葛瞻對眾將道“我軍到達綿竹,即將趕往涪縣。而鄧艾此時正深陷陰平群山,想要到達江由,談何容易。此時,我想與諸位商討應敵之最好計策。”

黃崇道“都護,此時不應停留綿竹,應加進兵,到達江由,搶佔附近險要,使鄧艾不能入平地。當鄧艾軍到達江由外圍,本已疲憊,我軍阻擋在前,後無退路,時間一久,糧草耗盡,必然生亂,到時只需一擊,便能將其擊敗,此用兵之上策也。”

張遵道“我看可行,我軍在江由阻擋鄧艾,大將軍在劍閣阻擋鍾會,二路並肩作戰,使魏軍無任何可乘之機。”

諸葛尚道“父親,可派兒為先鋒,率騎兵先到江由,匯合江由守將馬邈,父親再隨大軍而後趕到。”

眾人這麼一說,諸葛瞻確顯得很猶豫,他為何猶豫,或許他認為若是隻是阻擋鄧艾,擊退鄧艾,便只有保蜀之功,而這樣的功勞還有一半甚至大半要歸於姜維。若能徹底殲滅鄧艾,活捉鄧艾,則功勞更大,等班師回京,則對自己更有利。

所以諸葛瞻猶豫的不是能不能進江由,而是能不能全殲來犯之敵。所以這看起來是軍事問題,其實是政治問題。

諸葛瞻深思之後,對眾將道“前方敵情不明,還是先到涪縣,再作商議。”

黃崇不解道“這?這是為何,這樣做會喪失戰機也。”

可諸葛瞻執意要將軍隊先開赴涪縣,便聽不進黃崇建議。

於是皇帝劉禪吩咐其到江由之命令,看來是無法完成了。

漢將諸葛瞻緩慢進軍的同時,魏將鄧艾正全力偷渡。

然而偷渡,談何容易。

因為失修多年,從陰平到江由之間其實已沒有了路,行軍時只能親自鑿山開路,遇水造橋。

又因陰平山高谷深,行軍極為艱難,很多道路因過於狹窄,只能一人接一人依序透過,就像魚群遊動那樣。

糧食有限,無法補給,使許多將士在每日消耗糧食之後,感嘆前途難卜。

見將士多有抱怨,鄧艾親自鼓勵,他告訴眾將士,全軍很快將翻越山谷,到達平地,進入江由,便能獲得補給。

當鄧艾軍到達馬閣山摩天嶺時,前方道路完全斷絕,出現在他們面前的只有懸崖,及崖下深谷,眾將士驚歎而不知所措。

見況,將軍田續走到鄧艾身前,感嘆道“鄧將軍,道路斷絕,我軍已不可能到達江由。”

鄧艾盯他數秒,又看著深谷,確實兇險無比。

鄧忠道“父親,我軍不能撤,只能向前,翻過馬閣山,便到江由。”

鄧艾又想了想,道“我有辦法,山崖雖險,並非不能通行。全軍立即使用毛氈,用氈裹住全身,滾下山去,雖有百丈深,亦不會喪命。”

鄧忠道“毛氈,好的父親,全軍將士,準備毛氈!準備毛氈!”

一陣功夫後,將士皆裹好,然而崖高谷深,無人敢試。

田續又道“鄧將軍,裹上毛氈真不會摔死?若是死在這深山之中,盡被野獸吞食,太不值得,還不如東走劍閣,與姜維拼殺。”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