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最後一幅(1 / 2)

小說:相寶2:秘物 作者:炎宗

有關近現代中國文物市場歡迎度和價值變化,虎園博物館做過相關分析。

第一次波峰,出現在186o年至1865年,起因是兩次鴉片戰爭。這兩場戰爭,勝利的英法士兵帶著無數搶來的中國工藝品、文物、古董回到歐洲之後,其巧奪天工的工藝,精美而神秘的造型,立即在歐洲掀起一陣狂熱的“中國藝術品”收藏熱潮。

這一時期的中國文物代表,是藝術品,譬如精美的金銀器、瓷器、青銅器等等。

第二次波峰,出現在19oo—1915年。

因為第一次中國藝術品收藏熱,在經過沉澱之後,很快演變成“漢學熱”,對東方文明和東方文化的研究,在這一時期,達到一個高峰。伴隨而來的,就是很多探險家以及漢學家來東方,親手盜掘他們所感興趣的物品。也是這一時期,中國的各種“文化屬性”的文物,遭到空前劫難。

雖然在歷史記載中,提到十九世紀下半葉歐美在中國瘋狂盜掘文物,一律稱之為“竊賊”,可無法否認的是,這幫竊賊中,確實有不少大學問家,他們對漢學在西方的推廣,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

這一時期的中國文物代表,是經卷、佛像、雕像、書籍、字畫等偏文學性的物品。

第三次波峰,出現在1935—1945年。

這一時期的原因很簡單,東洋搶劫了無數中國文物,然後透過各種渠道流向歐美市場。

特點是全品類。

第四次波峰,出現在195o年至196o年。

出現的原因也不難理解——內戰爆,無數華人遷居港臺、歐美地區,他們攜帶走大量中華文物、古董藝術品,造就這一時期歐美市場中國藝術品的繁盛。

必須說明一點,所有波峰的出現,都少不了灰色渠道的文物出境。

等進入五六七年代,國內灰色文物古董外流現象幾乎杜絕,而遷居港臺歐美地區等因素而導致的市場波動也逐漸平息。

沒有活水的市場,很快開始走下坡路。

等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熱衷於研究、收藏東方藝術品的老一代藏家、學者逐漸老去,新一代藏家又因為對東方瞭解不多,自然的,對東方藏品沒什麼興趣。

於是,歐洲的東方藝術品市場最為嚴峻的波谷,出現!

注意,這裡說的是歐洲,不包括美國!美國這個沒有歷史的國家,恰恰趁著這一時期,收購了大量來自東方的文物、古董,來填充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做門面!

也因此,漢學研究中心,也從歐洲往美國轉移。

這一點,從劍橋大學東方研究院招不滿學員,就可以略窺一二。

東方文物在歐洲市場上不受歡迎,自然也會影響到歐洲各家博物館對待中國文物的態度,這就是大英博物館願意拿出如此厚厚一本資料冊,讓盧燦選擇的原因之一。

果然,杜希德接下來的一句話,證明盧燦的猜測——“維文,你如果願意將你家博物館所珍藏的梵高素描、霍貝瑪的《秋日大道》、提香大師的《田野合奏》等名畫拿出來交換的話,你可以在大英博物館東方部任意挑選等值的展品,而不僅僅限於這本冊頁中。怎麼樣?”

盧燦翻了翻白眼,瘋子才幹這種事!

對於立志想要辦一家全球性綜合博物館的他來說,虎博欠缺最嚴重的就是珍品級歐美藏品,剛才杜希德提到的幾件,無一不是歐美館的鎮館之寶。

他接過溫碧璃準備好的鉛筆,在資料冊上勾畫起來。

不一會,他挑出剛才已經瞄上的十多件物品。

他的行為,引來杜希德的詫異,“嗨,維文,這些文物雖然有些破損,可它們是有價值的,你是不是……挑選太多了?”

盧燦衝著他挑挑眉,“放心,我會拿出讓他們心動的藏品!”

杜希德聳聳肩,他只是負責做雙方的掮客,至於怎麼交換,怎麼估值,他概不負責。

單靠幾件漢普頓宮的遺失物品,當然不夠,不過,盧燦手中有“存貨”!

沒錯,盧燦手中還真有一批對大英博物館很有吸引力的物品,那就是早幾年盧燦從霍克森村,以及克魯索島挖出來的各種金幣。

當年,阿爾達汗在黑市上售賣的,只是一部分,還有很多堆積在虎博的大倉庫中。這些金幣中,有太多太多的重複品,他只要挑出一小部分,就可以和大英博物館交換相當多的殘損中國文物。

明天中午,文哲生、費仲聯以及王季遷王老等人,就會帶一小部分金幣抵達倫敦……

大英博物館,會有興趣的。

接過資料冊,杜希德教授隨手翻了翻,做標記的很多,有字畫、有書籍、有青銅器,也有玉器,具體數目他沒數,不過,目測有七八十件。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