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軍糧之王(1 / 2)

“一個大老爺們,說話不能痛快點?就問你一點屁事,搞得跟過堂一樣。”虎妞不耐煩了。

“有,我起名叫、叫狼尾谷。”

“差一點的年景和旱地,能收個一兩百斤左右。條件最好的,能收三百多斤。”

“從種到收不到九十天,鄉親們也稱為三月熟。”

“可你為什麼要起名狼尾谷呢?”

“這種穀子最大的特點,就是針芒細長,野豬和鳥雀吃起來扎嘴,所以損耗少一點,對比其他品種,能多收二斗左右。”

小衙內不知道是,我黨領導的陝甘寧邊區,就是採納並大力推廣“狼尾谷”,才有了“小米加步槍”的,中國式革命英雄浪漫主義。

“狼尾谷耐旱到什麼程度?”

“在它的生長週期內,只要有一兩場透雨,就能保證基本收成。”

小衙內興奮的原地轉圈,因為小米是古代社會的“軍糧之王”,不但特別耐儲藏,還是唯一一種,包含所有人體需要營養元素的糧食穀物。

單從營養學角度分析,理論上一個人一輩子,只靠小米和飲用水,就可以長期生存下來。在這方面,水稻、小麥大麥、玉米、土豆、紅薯,統統不是小米的對手。

耐儲藏更是甩其他糧食穀物的幾條街,現代考古掘的隋朝糧倉遺址,裡面儲存上千年的穀子,竟然能遇水芽。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古代沒有冰箱、沒有冷藏車、沒有罐頭,軍糧儲存就是大問題。

以土豆為例,氣溫低會凍壞;氣溫高,不碰水都能芽;被太陽暴曬會變綠有毒。

在現代社會種過十年土豆的他,一直都沒想明白,近代歐洲是怎麼把土豆當成軍糧的?

不同於其他穿越者,小衙內沒打算把玉米、土豆和紅薯,當成救荒三大神器。

穿越到明朝前,他親眼目睹過土豆品種退化。就是馬鈴薯開花後,沒有正常在地面下生長塊莖,而是在殘花上面,結出綠色的小果子,導致大面積絕收。

明朝時南方地區已經有了玉米,當時叫“玉麥”。但陝西地區真正推廣、普及高產抗旱,適合西北地區的玉米品種,已經是新中國成立以後的事情了。

至於明末徐光啟老爺子的紅薯,有沒有其實都無所謂。因為類似的,傳統高產薯芋類農作物,在中國廣大農村,一抓一大把,根本就不稀罕。

徐老爺子在明末北方,大力推廣紅薯種植,卻收效甚微。根本原因是知識分子脫離人民群眾。

當過農民的小衙內,認為在明末小冰河時期,還是種植中國本土原生農作物最靠譜。

一方面種源豐富,不擔心被卡脖子;另一方面農民或多或少,都有相關的種植經歷。

最重要的是,農民對傳統本土農作物,可能產生的病害、蟲害和水旱災害,多少有些應對經驗。

同時對自己熟悉的農產品預期收益,是有上限和下限的心理評估和思想準備。

總之,小衙內絕對不會在明末這個關鍵時間視窗,為新品種農作物,充當實驗小白鼠。

“你能不能確保品種不退化的同時,還能逐步改良,提高產量?”

“可以,但我沒有那麼多的田地和銀錢。這個要、要反覆雜交育種,費錢、費時間、費精力。”

穀子地一邊偷看小衙內的臉色,一邊小心翼翼的答話。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