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頁

“正是!”周餘海撫掌而笑,“你們在這處不知道,那公主殿下和良慈郡的孟刺史,兩人已然給官道都修通了,這樣一來,周邊這四五郡做生意的哪個都盯了過來,再往西去巴丘郡、往南去巫羊郡亦或再遠去到古蕃,原本戰亂以前,都是經過良慈郡才是最便捷省力的道路,加之良慈郡自己不也是物產豐富的繁庶之地麼?這一趟從前可就是流著黃金的兩條河:慈水和良水沿著襄寧城就走下來直達京師的啊……自然如今也教人眼熱……”

周餘海也沒全說,但孟蒼舒卻聽得清裡面全然的意思。

官道一經修通,自己手上原本的蘆柴立刻成了肥肉,教人眼熱,可這些人只想摘桃卻不想種樹,各個預備好了投機的手段,苦無門路,只是這周氏一族仗著定平王的後臺,敢第一個伸手撈這一把……

既然如此,孟蒼舒更敢往裡頭下賭注了。

“周老闆,您簡直就是陶朱公轉世一般神機妙算,定平王有您輔佐,安不能富甲一方?”

孟蒼舒戴高帽也能直擊人心,聽得周餘海受用得直樂,卻還忍著故作矜持,只講什麼為了報定平王殿下的知遇之恩云云。

“既然周老闆如此宏圖,在下還有一良機在手,就是不知老闆是否願意為定平王試上一試……”

“什麼良機?”周餘海聽聞有錢可賺,眼睛像擦過桐油般雪亮。

“咱們運這成材過來,路遠損耗大,又快到雨季了,難免有個閃失,實在是不利。不過若在本處建了磚窯瓦廠,在這裡挖原料與僱人做事,豈不利大而厚?”孟蒼舒有時候懷疑自己博士唸的是傳銷博士,說話時他自己都信能賺大錢。

“這……”周餘海明顯不單單是動心,這樣省錢的法子,他和定平王是想過的,然而想在良慈郡立足十分難,只先能運什麼就運什麼來,賺些快材也是不賴,“可這些事需建造場院爐窯,動靜更大,若是讓那多疑的刺史知曉,豈不……”

“周老闆見了這地契,該知道我是有點手段的,想掙這個銀子的良慈郡官吏……可不要太多,只要下面打好了關係,那位孟刺史高高架在上頭,哪有餘力管得了瑣事如斯?”孟蒼舒一邊說一邊感謝自己本性裡的善良讓他沒有走上歧路,不然別說名垂青史了,大概在歷史上可能只能在佞臣傳裡找這個報復社會的名字。

當壞人真是累啊……

不過想到目的,他就輕鬆了許多,笑著拉住周餘海,朝北走上幾步道:“良慈郡不是沒有產黏土砂礫的好地,從前那裡也是磚窯瓦廠,可毀於戰亂後,如今的衙門可沒力氣重建。咱們要是能幫良慈郡百姓這個大忙,便是人心所向,到那時姓孟的反對,豈不是和百姓之心作對?他可擔當不起這個罪責……我看周老闆是誠心誠意,那我便再告訴你一件事……”

說罷, 孟蒼舒與周餘海走到沒人的地方,聲音也低下來,裡面的笑意卻一點沒少:“其實襄寧城的公主府和王府早就在原本建築上修好了,可惜缺少符合朝廷規制的瓦與木漆, 遲遲不能投用, 公主殿下不是隨太子殿下回了京師麼……其實也是為這件事想去求一求聖上恩典, 想求些便利與支援……不然堂堂金枝玉葉天之貴胄,卻連符合身份的器用都無, 如何助聖上威加海內?”

周餘海眼睛越聽越大,依然是陶醉般的癲狂,這個他確實不知, 定平王也實在不能聞,也唯有良慈郡官場的自己人才知曉。

“這是個難得的機會,定平王殿下如何不可助妹妹與弟弟分憂呢?一時之間良慈郡的百姓有了其他謀生去處,其他想來此地設商館與定別居安置產業的商人也需要這些東西建造,一來二去,往後這一塊的生意,不都是定平王殿下與周老闆您說了算?便是其他好處行起方便來, 也是百利而無一害……”

孟蒼舒說完擺出一副謙虛的樣子,施禮道:“至於我, 今後也有勞您二位貴人提攜, 誰願意一輩子做個小小的嗇夫呢?大丈夫應當立志海內, 豈可鬱郁久居人下?”

將自己的命運前程利益與這遠大的前景一捆綁, 更符合小人喻於利的根本出發點,只見周餘海那最後的狐疑也化作一抹笑意, 重重拍在孟蒼舒的肩上,似是感嘆也似是讚許道:“大丈夫當如是也!”

……

金錢造成的辦事效率提高這種現象屢見不鮮, 此刻,在襄寧城南郊外和城內主街道邊的一處廢墟里,都上演著同樣的熱火朝天。

往來的兩個新吏是孟蒼舒出發前最新招攬的,從前在小地方做過筆吏,懂得公文書寫,做事一板一眼很有從前顧廉的風範,此刻他們慌慌張張跑到新衙門裡顧內史的小小東衙正廳,忙不迭彙報見聞:

“……怎能這樣……那塊地原本不是說要留給水司的麼?孟刺史不在,他們如何能佔了去?”

“那城外也是,那片地之前孟刺史說過,要留著造作坊土窯的,眼看城裡人越來越多,這些東西都是用得著的,眼下不知來路的人搞得熱火朝天,這……”

“這件事你們不用管。”顧廉第一次有先旁人一步高瞻遠矚的機會,立刻擺起架子,拿住腔調,學著孟蒼舒那語重心長的口氣道,“孟刺史走之前吩咐過,不管發生什麼,咱們悶頭辦咱們分內的事,有異象做不了主的再去告知他便是了。”

“可眼下這不就是麼?”一個筆吏不解道。

“那咱們告訴了嗎?”

“昨日就差人去了。”另一人恭敬答道。

“這不就結了!”顧廉左手背拍又手心,聲音小動作大,“咱們做好了咱們的事,其他的就讓刺史自己安排不就完了?我們等吩咐就是了。”

兩個筆吏也自知沒見過世面,能來郡府衙門做事乃是求不來的福氣,該多聽多學,得了這話,便恭敬告辭。

顧廉看兩個人走了,才笑著忍不住撓了撓掌心。

怪不得孟大人喜歡故弄玄虛,這樣做起來真是過癮!

其實他是知道原因的,孟刺史要他不許聲張,只盯著,別阻攔,原因就是要這群周姓商家的部下先幹完活才能故佈疑陣,至於什麼疑陣其實他也不清楚,可孟刺史都說了必然有他的道理。

顧廉也沒想到的是,這群人手腳是真快,又花高價僱了好些本地的青壯幫忙,煉瓦的窯廠與木材匠作場院十天就弄得有模有樣,大街上的商號倒是因清理廢墟和打造氣派門面很是費功夫,眼下只搭了個架子。

可那些到襄寧城裡的工匠卻是一等一的,細問下來,要麼是在京師就做過活計,要麼也是九澤郡有本事有傳承的,只是再多聊,他們就不大願意開口了,似乎各個都有難言之隱一般。

顧廉怕打草驚蛇,也沒讓假扮成本地勞力的衙差多問,只教他們繼續盯著,這些訊息全都一五一十透過武威軍這條線傳給了遠在郡南雀陽置的孟蒼舒。

這位新來的孟嗇夫自稱名叫孟津,十分健談,每天都在置內和往來商旅談天說地,因其見識廣博又從不拿腔拿調,人長得精緻俊美,可沒半點架子,尤其是那風趣的口吻和親若春風的待人接物,每個字句都妥帖到人心尖上,商旅們皆是讚不絕口,有些人私下議論,這小子也是姓孟,年紀輕輕就撈到了這個差事,莫不是和那個傳說中的孟刺史沾親帶故?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