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密報(1 / 2)

小說:宋膽 作者:憨皮拉朋丫

忽必烈在這個時間點,把釋放文天祥的訊號放出去,其實是有另一番算計的。

原因是,他對東瀛勢在必得。

表面上看,攻打東瀛與釋放文天祥似乎沒有什麼聯絡,是完全不搭邊的兩件事。

可只有忽必烈自己知道,這兩件事關聯很大。

說簡單點,忽必烈缺錢了。

在中原地區以及周邊小國用兵,和蒙古帝國時期完全是兩回事。

在成吉思汗和蒙哥汗時代,蒙古全民皆兵,大汗一聲令下,各部齊上。

只要帶上武器和戰馬,走到哪搶到哪,就地補給,來去如風。

戰爭的成本很低,甚至只要有仗打,就不會虧本。

但是,入主中原之後的局面卻完全變了。

頻繁的攻城戰,長時間的拉鋸戰,使得蒙古神軍沒辦法像在西亞和草原那般靠打贏來補給。

別的不說,襄樊前後打了三次,最後一次打了六年。重慶更是拉扯了三十多年。

這使得忽必烈不得不改變政策,學漢人一樣,屯田積糧,重視財政,以備戰爭之用。

賺錢的買賣開始變成了賠錢的買賣,至少在征服某地之前,是看不到回報的。

這就像個無底洞,忽必烈即使是文武雙全,也做不到連財稅都親力親為。

所以,他重用阿合馬、桑哥這些善於理財的色目人。

但是,錢是還不夠。

忽必烈真的沒想到,攻打一個小小的東瀛三島居然比攻打南朝更加的耗財耗力。

遠渡汪洋,糧道甚遠,這其中的耗費讓他頭疼。

而且,為了一舉拿下東瀛,也為了將來追擊殘宋餘孽,他必需要建立起一支龐大的水軍。

這玩意更燒錢,元朝幾乎負擔不起。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如何開源節流,儘快增加稅收,便是一件重中之重的大事。

目前,大元的主要財政收入還是來自北方。

繼承於金國的甘陝、河南、河北和燕趙、東山等地,經過幾十年的深耕廣植,已經完全掌控。

但是,由於要防範窩闊臺汗國和金帳汗國,投入甚大。

加之南方新佔,叛民不斷,難以恢復生產,也需要北方支援。

如今的財稅勉強維持現狀自然沒問題,但要渡海作戰,卻是徹底透支了北方的國力。

忽必烈自然知道這樣下去不行,必須儘快平定南方民心,成為大元另一座錢庫。

事實上,忽必烈為此早已經做出了諸多努力。

包括派遣國相阿合馬南下親治,還有極為寬鬆的對民政主;包括中統鈔,也就是不惜血本的,兌換舊宋的十八界會子。

要知道,隨著趙宋的漸漸覆亡,宋朝行的十八界會子已經和廢紙無異,百貫鈔頂不上一貫錢。最甚之時,百五會鈔只抵一貫。

而中統鈔因為有各地的準平庫銀支撐,價值穩定。

官定三貫中統鈔兌一貫銅錢的匯率,始終堅挺。

忽必烈為了贏得南方百姓的擁戴,詔令南方三貫會鈔可換一貫中統,讓百姓手裡的會子不至於一文不值,更不至於傾家蕩產,可謂是做足了功夫。

但是,沒用。

即使忽必烈如此善待南人,還是民叛四起,就好像對趙宋無比忠心一般。

為此,忽必烈頭都急白了,只能祭出在南方有著然地位的文天祥。

放了他,可以彰顯忽必烈的仁慈,安撫民意。

殺了他,也可以威臨四方,震懾宵小。

現在的問題就在於,放或殺,哪一個對忽必烈更有好處?

對於此事,朝中議論紛紛,各持已見,讓忽必烈也是猶豫不絕。

沒辦法,只得等阿合馬回京,聽聽他的意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