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蛟龍出海,大宋歸來(1 / 5)

小說:宋膽 作者:憨皮拉朋丫

顯微鏡的問世,對基礎學科的建立無疑是一個好訊息。

這讓趙維大大地鬆了一口氣,因為他這個穿越者本來懂的就不多,靠他那點小聰明,早晚有力竭的那一天。

而且,這種處處都是漏洞、處處都是斷層的亂入式展,其實也並不能長遠。

小鋼炮有了,但是,還沒有火繩槍;土豆有了,卻離後世的高產土豆還有很遠的距離。

類似這樣的成就,也許短期之內會很有效,可是如果你把時間線拉長,就會現,其實改變不了什麼。

漢人自元明兩朝就有火炮,可依舊被西方越。

土豆把明清人口推向巔峰,可華夏還是經歷了無數個饑荒。

同樣的,在唐宋,華夏的造船技術就領先全世界,不也一樣被大航海時代所淘汰嗎?

這些和趙維帶來的東西,其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在華夏,先進的技術不是沒有,可總是曇花一現,很難長久且連貫地展起來。

這其中,雖然有一部分的客觀原因,但主要還是我們沒能建立起系統且穩固的科學基石。

所以,趙維並沒有像後世小說中其他穿越者那樣,試圖以一已之力顛倒乾坤。

他沒有人家的那個水平,這點自知之明還是要有的。

所以,他更多的還是引導。

引導阿老瓦丁把巴格達智慧宮裡的基礎學科搬過來;引導王勝去探索現代醫學;引導王禎去培育最佳化糧種,也引導約翰神父進行血液研究。

而致知院的創立宗旨,其實正是偏向於基礎學科。

你會現,那些造回回炮、造火藥,在當下更實用更有價值的院士,其實掙不了多少金子,也就比在元朝那邊的時候多一些罷了。

反而是阿老這種抄書的,王勝、趙友欽這種從零開始偏向於基礎的門類,趙維幾乎是花錢不眨眼。

這變向地將院士們引向底層方向,從而打下堅實的基礎。

這麼做並不務實,短期內,可能很難看到卓越的成果。

但是,這麼多人,哪怕有一個開學立說,哪怕百年之後,出現一個化學之父、光學之父、醫學鼻祖之類的人物,那他花多少錢都是值得的。

趙維的想法很簡單,起點低沒關係,我沒那個水平也沒關係,現在悔不當初都是扯淡,我可以養著那些有水平的人。

他今天辦了致知院,明天還要辦大宋圖書院,後天還要辦大宋的諾貝爾獎。

反正老子守著南北美的大金礦,我有的是錢。

別說養一個致知院,養十個致知院...那是吹牛逼!美洲的那群王八蛋,怎麼還不回來啊??

寧王殿下都快成窮光蛋了。

現在是五月,他的六百四十萬兩白銀還剩下不到兩百萬,估計堅持不到過年。

趙維天天扒在城頭往遠處瞅,天天心裡唸叨...五年了!

不知不覺,他來到大宋已經五年了,大宋到巴拿馬也有四年半了。

從剛到那開始,就造新式船,就探索新航路,怕的就是元人堵住北太平洋航線。

可是,這都四五年了,你們新船還沒造出來嗎?新航路還沒蹚出來嗎?

趙維甚至突臆想,他那個不著調的大侄子不會在美洲過的舒坦了,把中原故土給忘了吧?帶著6秀夫、張世傑,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就沒打算回來吧?

哥可快撐不住了啊!

......

趙維這回卻是有點冤枉小趙昺和6相公了。

他不知道,如今的美洲宋廷,全民皆工,全民皆兵。

十幾萬宋人、二十幾萬印第安人,已經把巴拿馬變成了一座世界工廠。

短短四五年的時光,大宋砍光了幾十萬畝的原始森林,掏空了奇布查領地的兩座銅山,光是海岸沿線的造船廠就有十幾座。

延伸到南美太平洋沿岸近千里的金礦、銀礦、銅礦、硝石礦等,不下幾十座。

到處都有宋人的身影,到處都是宋人滿載的海船。

而他們不知道,創造這一奇蹟的,只是十幾萬宋人。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