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奸臣的妙用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這是中國百姓普遍信奉的道理,但是以前這個讀書,指的就是四書五經這些儒家經典,現在朝廷給萬千學子增加了一個選擇,你可以讀四書五經,也可以讀各類雜書。

是的,此時的讀書人認為,四書五經以外的書,統一命名為雜書。

以現代人的觀點,一個國家的學生,都只學四書五經這類書,簡直是愚蠢至極,是一種病態,可中國自從開始實行科舉考試以後,學生確實如此,這就是封建王朝的歷史侷限性。

不改變這種歷史侷限性,國家永遠不會真正變強。

原本中國歷史上直到民國,依然沒有重視理工科類教育,那些受人崇尚的所謂民國大師,大多是文科類學者,理工科類學者不僅稀少,且大多默默無名。

在那個國家民族飽受欺壓的時代,社會主流卻爭相吹捧那些所謂的大師,真心不解那些大師為國家民族做了多少貢獻。

這是一種悲哀,是封建社會歷史侷限性的延續。

天啟皇帝半是用皇權強勢,半是用利益推動了此次大明教育改革,創辦了這麼多部辦學院,如果他要是想另外成立一個教育部,把這些學院納入教育部管轄,這件事多半辦不成。

先禮部會反對,教育、考試這些事情屬於禮部的職權範圍,你把他們的職權分出去,他們肯定要反對。

其它各部因為沒有獲得什麼實質性利益,也不願推動。

在大明朝,並不是什麼都是皇帝說了算,就算現在的天啟皇帝基本掌控了朝政,也辦不到。

只有照顧了大家的利益,大家才會願意跟你一起幹。

實際上現在的大明,朝廷這個中央政府,並不是中央集權政府,對下面地方掌控力並不強,這是有客觀原因的。

因為交通、通訊的極度不達,從北京到兩廣、雲貴等邊遠地區要走一兩個月,就算是八百里急報,也要十天半個月。

這種情況,朝廷怎麼隨時掌握地方?

那些地方官員、地方勢力,只要不造反,不鬧出大事情,朝廷根本不知道地方上的具體情況,所以才會有“破家的縣令,滅門的府尹”一說。

新成立的十三所學院,不是全部放在北京,雖然現在的學院佔地和建築規模不太大,但一下子在京師建這麼多學院還是有難度的,要擱在後世,這麼多學校,都可以搞一個大學城了。

最後皇帝和大臣們一起商量,把民政學院放在濟南,刑事學院和建築工程學院放在南京,農業水利學院放在武漢,工業學院放在蘇州,海軍學院放在天津。

其它的學院都放在北京。

就算是這樣,一下子在北京建七所學院,城裡也很難找到可以建設校舍的地皮。

皇帝建議把所有的學院都建在城外,在城郊找地方,儘量把這些學院聚集在一起,他是要模仿後世的大學城。

大臣們覺得這個主意不錯,建在一起還能方便管理,於是按照這個設想,在京城西北方劃出一片區域,建這七所學院。

皇帝一看,這不就是後世北大清華所在的那片地方嘛,這裡現在還沒有建什麼圓明園、頤和園之類的皇家園林,但冥冥中自有天意,大明的大學城居然還是選在這裡。

大臣們選在這裡,是因為這裡有丘陵,有小湖,不是良田,不需要佔用更多耕地,周圍的自然景觀比較好,這種地方適合建校園。

至於建在南京等地的學院,各部門也派出專人去辦理,這些城市在大明也算是數得著的大城市,找一片地方建一兩所學院肯定沒問題,皇帝也不再參與,按照這些大臣們的水平,肯定能找到合適的地方。

天啟皇帝給這些學院的院長定的級別是正四品,這個級別相當高了,六部尚書是正二品,侍郎是正三品,郎中是正五品,地方上的知府也是正四品。

學院的院長跟知府平級,知府管轄的區域要比院長大得多,這樣的設定明顯是抬高了學院院長的地位,突出的就是兩個字清貴。

可這一點,正是文官們最喜歡的,大家都是讀書人,必須給學院領導一個尊貴的地位。

大臣們一致透過了皇帝的提議,六部下屬的學院級別越高,他們手中掌握的官帽子就越多。

至於國子監這個名義上的大明最高學府,一把手國子監祭酒只是從四品,這些事都被這些大臣們忽略了,國子監又不是他們的下屬單位,跟他們有啥關係?

現在部辦學院才是大明最高學府。

六部大臣們為了自己的利益,令國子監處於一個尷尬的地位,這事皇帝顯然也是預設的,因為部辦學院就是皇帝和六部一起創辦的。

自從天啟五年的科舉考試進行了考試內容的改革,國子監的地位已經下降了許多,因為科考內容增加了許多實用性知識,而國子監是不教授這些內容的,自然而然的,就不再受學子們那麼追捧了。

最高學府不受學子追捧,行政品級也不如部辦學院高,哪裡還是什麼最高學府哦。

天啟皇帝對這些仿若視而不見,國子監祭酒也不能明著為自己喊不平,以前還是個香餑餑,怎麼現在就不招人待見了呢?

皇帝其實是在倒逼著國子監自己做出改變,科考內容增加了,你們教學內容不增加,明擺著還是老腦筋,不思進取,不與時俱進,這樣的領導應該讓位啊。

果然沒多久,國子監祭酒就提出辭官。

皇帝見此人寧願辭官,也不願增加教學內容,這樣的死腦筋還留著幹嘛,根本沒有表示挽留,直接恩准。

皇帝也沒有提出要求國子監增加教學內容,因為朝中還有許多老腦筋的官員,拼命也要堅持老傳統,他不想跟這些人爭論,掀起什麼波瀾,時間會把這些老腦筋淘汰的。

國子監祭酒辭職後,皇帝卻沒有任命新的接任者,就這麼·任由其空缺著,這下國子監沒有了帶頭人,更尷尬了,完全成了一個打醬油的存在。

朝中的人精們琢磨出其中的味道,沒人想去惹皇帝討厭,就這麼任由其空缺著,原本人丁興旺的國子監,竟然一下子蕭條了。

主要是這段時間內閣輔顧秉謙去黃淮地區做欽差了,沒了這個機敏的貼心人,皇帝也不太好操作。

要是顧秉謙在,自會體察聖意,找一個開明的官員接任國子監祭酒,主動提出要求增加教學內容,增加國子監教授,內閣和皇帝就順水推舟批准了,這事就辦得非常圓潤了。

朝中那些老腦筋只會朝著新任國子監祭酒開炮,卻改變不了什麼,時間久了自然不了了之。

由此可見,顧秉謙這個奸臣有多好用,皇帝一時竟還離不了他。

喜歡木匠皇帝之崛起請大家收藏木匠皇帝之崛起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