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大明賢達

第二天,天啟皇帝召見顧秉謙和朱延禧,商議設立大明賢紳稱號之事。

昨天晚上,帝后二人除了交流感情外,又對此事做了進一步的探討。

比大明賢紳更高一級的,就是捐助金額在五萬兩銀子以上的,授予大明賢達的榮譽稱號,除了擁有大明賢紳的待遇,還增加了參政議政的權力。

每年春節過後,省一級官府將召開官府工作報告會議,由省布政使向會議代表報告去年全省的全面工作,並且對今年的工作作出工作計劃。

而每一名大明賢達,可以成為會議代表,對官府工作作出評論,還可以對官府工作提出自己的建議。

至於官府是否接受採納他們的建議,則另當別論。

但是,每一名大明賢達具有直接給內閣和皇帝上書的權力,任何地方官員不得阻攔或阻止。

從另一層面上看,這些大明賢達對省級官府也有監督作用。

這樣一來,大明賢紳、大明賢達可以監督縣、府、省三級地方官府,只要商人們肯花銀子捐款,社會地位可以直接提升到相當於官員的高度。

他們雖然沒有施政權,卻有議政權,對於官員就是一種制約,他們以後完全不必依附官員了,這些商人也就沒有了做大做強的制約,這對他們的商業事業是絕對重要的。

可以想象,若干年後,大明將會產生一批鉅商豪富,這些人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在各地都是呼風喚雨的大人物,地方官員再也無法拿捏他們了。

以前有句話叫做“破家的縣令,滅門的府尹”,天啟皇帝深知這句話的真實性,在地方上,縣令和知府確實擁有對普通百姓的生殺大權,因為這些地方官員缺乏監督制約,至於朝廷的監督機構,都察院,那些御史們長期呆在京師,怎麼可能深入瞭解地方上的不法之事。

有的即使知道,但官官相護你知道不?

顧秉謙和朱延禧聽了皇帝的設想,一時不知如何作答,兩人互相看了對方一眼,皆是苦笑以對。

皇帝的做事方式越來越出格了,這種打破千年傳承的社會結構和社會等級制度的事,大明之前的皇帝從來沒做過,甚至是從來沒提過。

他們兩人是官,屁股決定腦袋,天然的偏向官員的一方,這種監督制約官員的政策制度,他們打心眼裡是牴觸的。

可皇帝找他倆來商議,議的就是治國方針,政治制度,實乃國之大計,二人身為內閣輔、次輔,肩上扛著國計民生、朝廷職責,不得不慎重對待。

顧秉謙擔任內閣輔一年多來,成了皇帝施政的最佳執行者,其機敏果敢的施政風格,不但將內閣政務打理得井井有條,地方上官員的那些小伎倆他也一清二楚,賞罰分明,大明官場原本的腐朽之風也收斂了許多。

因為他這個內閣輔還兼任著吏部尚書,沒有哪個官員敢於跟他作對,除非你辭職不幹,只要你還想做官,吏部尚書就能管著你。

雖然顧秉謙是靠著拍魏公公的馬屁上位的,但現在已經沒人敢小看這位輔大人了,現在的大明官場,顧秉謙已經擁有相當的威望了。

朱延禧能屹立不倒,深得聖寵,一是借了皇帝半個老師的光,二是他老謀深算,經常為皇帝施政拾遺補缺,確實為朝廷施政更為完善更為全面作出了貢獻。

而且自從皇帝對他以老師相稱後,他的立場完全倒向皇帝這邊,客觀上改變了朝中的政治勢力,反對派的實力大減。

上次皇帝離京,委託他主持朝政,也讓他的視野和格局進一步提高,以他現在的能力,其實當個內閣輔絕對合格。

只是時也命也,現在的天啟皇帝已經用慣了顧秉謙。

輔之位對朱延禧來說,就象是掛在牽磨驢子前方的胡蘿蔔,就在嘴邊,差一點就能吃到,可就是吃不到。

他跟那隻驢子一樣,胡蘿蔔就是他的動力源泉。

顧秉謙和朱延禧從最初身處不同陣營,是競爭對手,到現在是同一陣營,還是競爭對手,但兩人逐漸互相適應,有點惺惺相惜了。

兩人最終現,彼此都深受聖寵,卻又不可替代,一旦兩人互相拆臺,必將被皇帝嫌棄,時勢把兩人逼著合作共存。

今天這個場面,站在國家和朝廷的角度,皇帝的設想確實是一項偉大的創舉,官員的權力受到更多的約束,肯定有助於國家的良性展。

但是站在官員的角度,這項制度就象緊箍咒一樣,令人討厭。

皇帝說完話後,靜靜地看著他們,等待他們的回應,臉色也是非常沉穩,不急不躁,也沒有催促他們。

可越是如此,顧秉謙和朱延禧感受到的無形壓力撲面而來,彷彿就是皇帝在逼著他們站隊,逼著他們表態。

顧秉謙只沉思了片刻,就表態了。

“臣覺得可行,此舉既可減少資金壓力,又可對地方官府有所監督,一舉兩得的好事,吾皇聖明,臣不及也!”

朱延禧橫了他一眼,說話就說話,還要拍馬屁,做了輔還這麼無底線,真不要臉!

“臣贊成!但臣覺得大明賢紳一萬兩銀子的捐贈額度偏低了,可適當提高。”

這種說話方式堪稱朱延禧模式,每次他都要提出點自己的看法,還真就能說到點子上。

“那你們覺得可以提高多少?”

“臣覺得兩萬兩差不多,花兩萬兩銀子就能獲得許多特權和社會地位,相信會有很多富商願意掏這筆銀子的·”,顧秉謙搶答了。

朱延禧狠狠地瞪了一眼,老賊不講武德,居然搶我的話!

天啟皇帝看著兩個暗中較勁的老頭,強忍著笑意,假裝咳嗽兩聲。

“嗯,那就依兩位愛卿所言,內閣文,朕會立即批准,儘快執行,希望能籌集更多的資金,教育總局要督促地方,學校的校舍要建得寬敞牢固,校園要設計得漂亮一點,朕以後會去各地檢視的,慈善基金會的報紙也會逐個點評的。”

“臣遵旨!”

這是朱延禧的回答,教育總局歸他管,顧秉謙插不上手,朱延禧瞬間覺得這一回是自己贏了。

君臣三人說話間就定下了這條對大明影響堪稱巨大深遠的制度。

皇帝不想把此事放到早朝上討論,這麼一個監督約束官員的制度,絕大多數官員會牴觸和反對,在早朝上的透過率極低。

現在藉著大明慈善基金會的操作,執行此項制度,巧妙的避開了朝會的討論,這個擦邊球的屬於強行擦邊,角度刁鑽,無解。

喜歡木匠皇帝之崛起請大家收藏木匠皇帝之崛起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