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教訓所在 皇權本是鐘擺(1 / 2)

傳統的說法,是有人救了蘇軾。

第一位重要人物是王安石。早在三年前,他就已經離開相位閒居江寧不問朝政。但聽說蘇軾危在旦夕,卻立即上書皇帝說:豈有聖世而殺才士者乎?這句話很關鍵。因為當時營救蘇軾的人雖然也有,比如張方平和範鎮,結果卻是自己也變成了同案犯。所以時事評論員們便認為,蘇軾的案子是王安石“一言而決”,蘇軾的命也只有他救得了。<small>[9]</small>

再就是仁宗的皇后曹氏了。這時她是太皇太后,正重病在身,將離人世。老太太把神宗叫到床前對他說:當年蘇軾兄弟進士及第,仁宗皇帝喜出望外,說是為子孫發現了兩個宰相。現在蘇軾寫幾首詩也算有罪,過分了吧!<small>[10]</small>

神宗皇帝不說話,只是流眼淚。

兩位重量級人物伸出援手,蘇軾終於死裡逃生,哲宗繼位後又入朝為官。元祐三年(1088)四月二十六日,太皇太后高氏,也就是神宗的母親、哲宗的祖母,在夜間召見殿中值班的蘇軾。這時距離烏臺詩案的發生,已將近九年。

太皇太后問:愛卿前年做什麼官?

蘇軾答:團練副使。

又問:現在做什麼官?

蘇軾答:翰林學士。

再問:知道為什麼升得那麼快嗎?

蘇軾答:幸遇太皇太后和皇帝陛下。

太皇太后說:不對。

蘇軾說:莫非是大臣推薦?

太皇太后說:也不對。

蘇軾大驚失色:臣雖無行,卻也不敢走邪門歪道。

太皇太后說:這是先帝的意思呀!先帝讀卿文章,總是感嘆再三,連稱奇才,只是還沒來得及重用而已。

蘇軾聽說,五味雜陳,失聲痛哭。

太皇太后和哲宗皇帝也哭,君臣哭作一團。<small>[11]</small>

這事十分耐人尋味。神宗確實欣賞蘇軾,未及重用也是事實。問題是,時隔多年,作為母親的太皇太后為什麼要舊話重提?難道是要變相地為烏臺詩案打補丁? <small>[12]</small>

倒也未必,因為神宗並不想殺蘇軾。

這是有證據的。蘇軾下獄後,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禮曾經為他求情。王安禮說:自古大度之君,不以言論罪人。如果蘇軾受到懲罰,臣恐後世批評陛下容不得才子。

神宗回答:放心,朕就沒打算深究。<small>[13]</small>

這個心思當然只有皇帝自己知道。因此某次上朝,宰相王珪便說蘇軾有不臣之心。這是指控謀反,神宗也立即正襟危坐問道:此人固然有罪,但不至於此,卿何以知之?

王珪說:有詩為證。

神宗問:什麼詩?

王珪答: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惟有蟄龍知。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445R08.jpg"/>

<blockquote>墨跡素箋本,橫34.2厘米,縱18.9厘米,行書17行,129字,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是蘇軾在被貶黃州的第三年寒食節時作,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blockquote>

前面說過,王珪從來就是兩邊討好左右逢源的。如果連他都來落井下石,可見朝中已是一片喊殺。事實上當時風聲之緊人人皆知,皇帝在對王安禮交底時也特地告誡:這些話你不要傳出去,以免他們在整治蘇軾時連累到你。

所以,如果神宗要將蘇軾置於死地,王珪提供的便正是機會。然而皇帝卻說:詩人之詞,豈能這樣解讀?他那詩朕知道,是寫檜樹(檜讀如貴)的呢,關朕什麼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