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名可名非常名(1 / 3)

而又,弱者道之用。

那麼什麼是弱者道之用,即就是現有的、你能夠看得見或摸得著、去認同、或不想去認同、但已經存在過的現實條件——以及其經過一系列萬物並作的變化而累積到的眼前、還在繼續進行不斷自然變化的這一刻中;

那麼什麼又是反者道之動,其便是事物在不斷變化著的本質展中,並且還要進行繼續的自然變化、所面向、邁向、執行而去的這一刻變化中,即其所要展、相對這一刻此前而去的方向,就是自然繼續萬物並作的變化方向,但還是在此刻當中。

要知道,其弱者道之用的這一刻,與反者道之動的這一刻,於數學般的座標軸中,為同一移動的實心點數。

而這個實數點,因為劃分的定義不同,便是,於此刻包括此刻以前累積而來的當下自然變化,定義為弱者道之用;

於此刻、包括此刻所要繼續面對的自然變化部分,定義為反者道之動。

其“此刻”為自然之萬物並作的實心移動點,也就是反者道之動與弱者道之用的共有實心點,其方向為“自然”,但卻是在一個不斷變化著的“此刻當中”。

但其也仍為自然,只是我們為了更好的區分和便於理解,繼續引入“先後”等的時間概念。

而其實,恐怕對自然而言,已經無關乎時空間概念,而就只總體的按照“道”或者說是“自然”這種情況去變化而已。

因其無論你如何生成,以什麼樣的方式去生成未來,或是回到過去,對於道來講,橫豎都是自然的,哪怕是要開動我們的腦筋在變動的此刻當中去思考、去應對,也便是自然。

那麼為什麼要把“累積於眼前、當下的自然現象”定義為能夠“道之用的弱者”;而又為什麼要把“能夠繼續推動事物自然變化的當下,其好像是要朝向未來、但卻又還是處在不斷變化的此刻當中”定義為“道之動的反者”。

其便是,自過去以來,所生成到的現在,對於未來而講,都是相對較“弱、或者稱柔弱”的,因為現實隨時都是在變動、變化的。

你可以覺得自己強,但可能又很快便會被替換、代替掉。所以,便就是要我們,經常性的重新思考自己的出點,不要妄自尊大,或是過於放小自己;最主要的,便是要好好的利用好我們的現在,去為未來作打算,作規劃;其也便是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另外的,其反者道之動,理解為左右變換、一陰一陽謂之道般的思維方式也都是可以的,而且很正確,因為這都是基礎,因其會在極大程度上鍛鍊我們的頭腦,獲得更好的行識方式。

而也就是為什麼會有“柔弱勝剛強”,便更就是要從現在出,去面對未來的種種不確定、變動性,這其實是很“強”的一部分對抗,即使是對“自然”而言也是如此;如果你是要儘可能選擇“入世”或是對抗路怎樣的話,抗壓的能力就要特別強,就便是要利用現在你覺得或強或弱,但是相對於未來而講都為“弱勢”的現實現狀,去好好的籌備自己,好好的經營現狀,防範於未然,或是有更大展。

其精深的思想,便是以“自性、自然”為角度,在進行了前後序列化、擬定成人後而得出的人道自然展之道;其“時”必然是很重要的一條判別標準。

當然,在這裡解釋為真正的水石等強弱之間的區別、相搏也是可以,大可用智慧的刀去砍世間的一切法相。不過這些都是“微明”,即就是要最先掌握、最為基礎、最要了然於胸和最要去牢固了的現實經驗道理;而就好像早晨你要去接受的第一縷陽光;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示人。

而自古以現實為基礎、不驕不躁、穩重操持的自然陽謀一直都很長遠、很厲害;此便就是道。

絕聖棄智。

放眼望去,我們將看得見的變化定義為陽,將看不見的變化定義為陰,這是傳統上,主流人為觀念上的一種相對陰陽理解。

但在這裡,我們從另一角度去定義,則便是將不管看得見、看不見的,只要是“變化的”統統定義為“陽”,準確的說應該定義為變化著的自然這一整體;

而至於,眼前這些我們所目有所物,有看見、並且有看似暫停、短暫擁有著的片刻或者說這一幀“不怎麼會變動的畫面”定義為“陰”。(而畫面所要繼續變化的方向便就是“自然”,或者稱為時間等順序也可以。)

然而,仔細想來,這世間又有什麼不是一直變動著的呢,所以,其便是,即使我們看到短暫的不變(陰),也都是變的。

而那些其我們能看見的、能夠現、查詢到事物結論性規律的都為“陰”,大致可以說成都是能夠去互相比較的雙數;而真正要去用的,會去變化的,實現自然的,則又就為“陽”這一個無時無刻都在變化的單數,即自然。

這裡,其單雙數,並非是特指數字概念,而是指事物的本質自性與自性以外,所能夠相對、相互投射、對比區分、產生出的幾面性。

在這裡,我想我們用卦狀的樹圖會看得非常清晰,你所有能夠看到的排列組合,除了一畫開天的“中”,其他則都為成雙成對出現的雙數;

而讓這些雙數真正不斷變化的,推動它們整個過程的卻都又只是自然(陽)這一份單數;即,一直都是變化的。

我們說“獨陽不長”,但別忘了,方才由我們所去定義的“陽”的內容,為所有的變化;即此處的“陽”,其最為根本的定義解釋就是“變化著的現實自然”。

其無關於你是否想要去做出“改變”,而其一直都是“變”的;其無關於你站在何種的角度中,因其所順應著的、一直都為自身“自然”的那種變化;

即,其不會因為你的觀點,而就不去沿著事物本初的那種“自性”方向繼續展;因為你的觀點也都是包括在它的變化中的。

放在現實中,其便是你所有想要得出結論、答案性的東西,都是會進行對照而產生出的“有”,即具有相互面向般的對稱、對應性。而真正所去變化的、不會停下這種變化的,卻又只是那件事物本身的“自然”變化情況。

在這裡,我們引入“變化”一詞是為了更好的理解現象;而當我們覺得一切都是在變化時,那麼此時的我們也大致都是站在了二元性的思維立場上,即就好像是在問世界為什麼是變的;以及為什麼是“有”的等等提問;但其實說到底都是“自然”;就是不會去區分這種對立性思維。

接著往下看,萬物負陰而抱陽;

什麼是負陰,其“負陰”便就是我們所看到的現象、事物的表象,事物此時此刻在你面前所展示出的結論狀態,即,是一種看似好像不太會變化、由我們方才所定義的“陰”。但其實際卻依然還是會處於變化的那個整體的陽之自然變化中。

即這個時時刻刻都在繼續變化著的“陰”,它並不是真的不變,而準確的去闡述如此變化的現象,便就是“負陰”,即就還是變,其就還是為“陽”;

所以其“負陰”總歸到底就還是“陽”,就還是事物自己本質上的那份變化;我想這是很容易理解的才是。

“表”和“裡”是如一的,萬物必然是並作的,才就會去講作“自然”,因為這就是它最原本的自性嘛,因為世界說到底就只是一種變化嘛,即就是“自然”。

而哪怕是由人所創造出來的一臺機器,也都是它自己自然的變化。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