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此時的我依舊沒能道破虛空(1 / 3)

其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以不足而奉有餘;

所以,人之道最好是自己去按照天道的做法去進行,如果不懂得這種,自我上下、左右、前後、有無甚至於貧富等等的“自衡之道”,等到天道來處理時,也就極可能是各種各樣的戰爭、矛盾與災害了;

那種場面,是生命所不能夠承受的代價;其人之道,由僵化、兩極分化所逐漸拉開的這種衝突和矛盾,以其所引的溝壑,都是需要用生命去填補的;這不是想不想、樂不樂意、願不願意、慈悲、善心的問題,而是迴避不了的現實問題;

為什麼“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

其“天之道”是什麼,“人之道”又是什麼?

天道雖然象高,但卻能處眾人之所惡,自上而下,否則如何使萬物降生呢,所以損上而填下;善利萬物而不爭。

人之道,雖然象低,但是卻是受向上的地氣影響而生,當然是“崇尚和崇上”了;想要終日乾乾,就是要去“處下”,才能履行天道行健的責任與事態;而即使你不願意,但也許都已經在做了。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而我們也可見其地氣,在受以大任時,所能負大舟的這種積厚而力的情形;

而如果只是看到一些風景和事物的動態現象就察覺出一番剛柔、軟硬的感悟,那都是道可道非常道的事情,除非是在相互配合著進行借喻,否則所講也根本很難以及很不容易去用作現實當中;

甚至於還會和當下這個人所處的環境相悖;然後讓他覺得你所解釋的道理不行,根本就行不通,不能夠實施;因為每個人的能耐畢竟是不一樣的,而即使大家都有手有腳,但就是你做得了,我弄不出來,就說這番比較氣不氣人。

以其這世界上最堅固、剛硬的事物都是從柔弱中誕生的,否則我們以為“金剛”一詞是如何從“夢幻泡影”中化來的,其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所以,如果我們想要了解一些不能夠被解釋通,不能夠被理解的話語,其所要表達的含義,當然是要從這個世界最為基礎的認知中逐步進行推演了;如果我們覺得自己擁有了“跳躍性”思維,可以使事物簡便化,其結果,往往就是忽略重要資訊;

你知道,你的子孫知道,你的曾子孫也許就會忘得一乾二淨;因為每一代為他們所打造的環境都是不一樣的;所以,一定的影象、文字等傳家寶性的淵源以及智慧結晶還是要保留下來的;世界這麼大,藏本無字天書在其中引線般的穿遊總該不過分吧。

其“天乾”右旋而上,“地坤”左旋而下;這是我們從“無中生有·無有而有”的辯證中,逐漸察覺到的一種“不異的著相·結論性”答案。

而就連我們的伏羲女媧的規和矩圖也顯示了這點,為雙螺旋樣的基因結構圖;

那麼久遠的事情,就已經在解釋這樣的宇宙情況,可見我們人類在不斷展的過程中,對於“自然”的認知能力變向進了何種不識英雄主的山僧程度中;

所以,才說“沒意智的人”,即,那些什麼都不懂的人,也許才是最保留宇宙最本真、真相的一群人;即,往後對於“道·宇宙”這種思維認識的事情,要麼不懂就別懂,陷入一種日用而不知的狀態中,要麼想懂就可能是需要去懂很多事情;

所謂一通百通,一竅通時百竅通;而我們的“竅·開竅·覺·覺悟”究竟覺悟在哪裡;這點倒是還有點小重要。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這句話我也不想去解釋,不知道什麼意思,但顯然都是要圍繞著我們這個世界“最本真·不異而易的道理”去加以實踐說明的。

因為所顯示的,就是那種不異而易的變化;

即,我們於“變化·變通”中所查到一份“空無”的概念,於“空無”中,又查詢到更為深入“無阻不垢”的“變通”理念;其變進就是變出,變出就是變進,都是不異的;因為都是“無有入無間”的這樣一種事態情況;

但“有異而易”的是,其究竟是“易出(陽)”還是“易進(陰)”;

但其只要是“有物”;

即,自性本空,就會有“易進和易出”的狀態;易進成形,易出成象;只是“變進”沒有“變出”是會堵住的;只是“變出”沒有“變進”是會乾涸的。

只有在“空”中,同時“等量無乏地去變通”,才是“自然不異”的守恆情況;否則我們以為宇宙間的第一縷能量來自哪裡;

不開玩笑地說,來自於你的心裡;是你覺得有時,其他的宇宙萬物才會有。

其“空無”除了所指“不存在·沒有”之意,卻是要去讓事物更好的“有”,而更是在說,一種“不能夠被描述·既不能夠被描述成‘存在的動’,也不能夠被描述為‘不存在的靜’”的情形;不可思其議;其為自然不異的這樣一種場景情況;

而又,緊跟著,是因為我們在著相的過程中,不斷地“破相甚至於破道而入其中·一窺究竟”;

現了這種不能夠去著相,但卻已經感通天下的“自然之態”;即,一種“無有之有”;

因為已經進入到了“不可著相狀”的境界中,所以,我們在此等的形態下,看到了眾生、其我們的宇宙世界“玄同”的這種“不異”情形。

而又,既然是“不異”的;那麼,投機取巧的說,是否,我們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去對我們的事物“再次的加以著相”;

因為一切都是“不異”的;

那麼,即使我們“異”了,動了“著相”的念頭,將世界定義為是“動”的,是“熵增”的,那麼,其對於“空無的自然”而言,也是“不異”的;但其我們自己要清楚啊,不能夠被迷惑了;

其世界是“動”的,是“非靜止”的;這些都是被我們“著相”定義出來的;雖然不異,但對於其中更為深刻的道理,也是要清楚的,否則,有一天,其我們如果又是被他物所迷惑,豈不糟糕。

即,我們的“著相定義”對“空無一炁的自然·不異”;但對我們“著相的自然世界”卻是“異”的;因為一旦不能夠做到“合理”,也許是會生十分重大性的災害、禍患。所以,才要“謹慎那些我們獨到的一面”。

以此,我們對其“加以合理的變化著相”,而不再是用“顯應”等的不著相情況去“藉以說明”,豈不是更能夠貼合於我們的生存以及應用級層面。

在不著相的狀態中著相;不異而易;重新查詢到其世間“互為變通”的道理;當然,這裡我們稍稍的使用了一點小心思;但也一定要清楚“變通”和“顯應”這兩者之間的深刻關係。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