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既空如物,相證如術(1 / 4)

人怎麼可能是最好的,人又不能夠長久;自然才是最好的老師;而其關鍵在於我們是如何瞭解它,以一種什麼樣的方式去了解“自然”;

不空,就不能夠有;虛懷若谷;

心隱萬中,星斗填明;

但真正能夠做到這樣,不單只是去用嘴說的,也便是隻有“空無”了;

空無才能多有;空無才能夠讓能量順利地產生,變化出來;才能夠不去阻礙這個我們所在的大千世界。

一定要去認識到空無,以空為德;而不是去預設空無;

這是兩回事;

不要把“空無”當成一種擺設;要知道我們現在眼前所能夠看到的一切事情,一切的技術、技能、專業、特長,一切的物質情況都是“無中生有”的;

不要把“空無”當擺設,以其你拼盡全力,所有想要獲得的知識、才智都在其中;只是你在學習的過程中,把“空無”當成了一種預設的方式;忽視了對於它的理解;轉而去追求、迎合那些得以讓你以後更好生存的事物;

一定是“空無”沒有去阻礙,你才能夠形成出屬於自己的記憶,屬於自己的邏輯能力;

所以,不要把“空無”當擺設;重要的事說三遍;可以研究透“空無”,就可以瞭解通這世界上一切你想要獲得的東西。

以其想要去否認有神論、有控論,就是告訴他,“空無”的真相;即你的神也離不開這個;因為就是“道”嘛;誰能逃脫得了。

想要控制我,先你得透過“空無”的這種不阻礙性才可以作用到我身上;就是這麼回事。

而其因為是“空無”,所以究竟是誰想要揮它的作用,因為是“空無”,所以,樸雖小,然天下莫能臣。

因為有形的事物,就只能夠是作用於有形的事物上;對於“空無”這種事情,打上一萬年,一億年,也把它打不出一朵花來。

這就是“空無”的皮實性;打也打不壞,扯也扯不斷;因為已經再沒辦法去作用它了;你所能夠打到的,都是你給予的;你所能控制的……而我們確定自己真的能夠控制“空無”嗎;

而後,我們對於“空無”進行更深刻的思路式理解;更為深入的去了解“有和無”之間的關係;分別從有的角度,就是上面所說;再從“無”的角度去看待整個世界;去了解“它”那種自然的不異狀態。

去了解,其中更為深刻的陰陽變化變通情況,往復情況,迴圈情況,物極必反、往來式的一陰一陽之謂道情況。

即,有一來,就有一去;或者來就是去,去就是來;(能量的)變出就是變進,變進就是變出;想到變出,就想到變進;想到向左,就想到於不異中的那種向右;

質不同而道合;

即,能量的表現方式可能不一樣,可能表現為空白,可能表現為物質;但是本質是一樣的;就看我們如何地去“細易”;如何對所面對的“物件”加以理解;

因為都是“一炁所化”;無聲、不動、無有而在的一種玄妙不異情況;所以,是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即,這個世界上最高的智慧的那種不可被描述狀態;其也是產自於“無”;

是“易”出了不同;好像是在區分一樣;但其實就看我們自己怎麼理解了。

甚至於,對於六道、輪迴、中陰身等等,所有一切人所要去說明描述出的不可思議的知識點,都可以理解;

六道,就是對於“道”在往復的一圈週期性輪迴中,把它當中的一圈劃分為六種層面;就好像一個圓,六分法;就好像六經辯證一樣;太陰、太陽、少陰、少陽、厥陰、陽明;對應出來的就是,天道、人間道、修羅道、地獄道、畜生道、餓鬼道。

一定都是以“道”作為依據;所以,具體怎麼認知,就看我們自己了。

因為,對於“道”是個圓的這種理解方式,如此地周流往復,以其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因為都是在用不同的話語,描述同樣的事情;

最終還都是出於對於“無”的理解,如此地去“法於陰陽”;

所以,知曉了“無”,這世界上的所有書籍,所有的文化、意識形態,隨便去讀,隨便去理解;因為太靈活了;靈活易變到讓人後怕;所以還是不要亂變的好;一定要有自己的“本”。

因為其中的原理便是都來自於此;想跳出三界,你就去用能夠跳出三界的這樣一種思路、想法和本事;即,不要給自己樹立著相的概念;就看我們具體是要如何定義自己了;是打算要從什麼樣的角度去思考了;

甚至於,我們心經所描述出的“無意識界”等等,可能他們都不太理解;其實也不存在理不理解;都是“自然”而已;而也應該是有“無無意識界”,或者說“化境”,等等各種各樣的詞彙;其實無論刻不刻意去思考、去假想、遐想;都是屬於“自然”的狀態而已;

而能夠有意識地作出一些改變當然也好;但其實無論再怎麼樣,你都還只能是你而已;只是思想上的可能是會有一些稍稍區別性的理解;那就是,所要去基於的底層邏輯;

相由心生;境由心生;

都是看我們要怎麼去思考,我們的“觀念、觀點”底層的境相到底是基於什麼樣的事物狀態中。

我基於鬧市中的思維,就是鬧市中所要更加彰顯自己的吆喝聲;

我於靜謐的森林中,當然就是會用到那種畢竟寧靜小聲擔心會打擾到別人的想法了。

而我於“空無(自然)”中,那我就去講我所看到、理解到的有關“(自然)空無”之類的話語;

即,哪怕是“空相”,也便都是理解出來的;想不想、思不思考,其實都不會具有什麼樣的區別;因為我們便是肯定也一直保持在那種“無意識界”中,只是再次基礎上,著相進了不同的事物狀態中。

那麼, 就是說,此時我所描述的“空無”,到底是有意識,還是沒有意識;很難去講,因為這些事情,無論我們想不想、死不思考,它(即我們的自然)就在那裡,不離不棄;不增不減;不怠不慢;

覺得有沒有變化,都是一念之間而已;

所謂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而當然如果我們想要讓自己更不去增加這樣、那樣的帶有對立性的觀念,那就“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