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具體路線

前文再續,書接上一回。

前面講到,凌家人擬參照明軍在公元1381年征服雲南的入滇行軍路線,作為家族遷居入滇的路線。

那麼,具體的路線是怎樣的呢?

凌家擬從現居住地安徽休寧縣出,經6路,沿長江而上,到達洞庭湖,在湖南武陵上岸走6路,過湘西進貴州,透過滇黔交界處有勝境關,到達雲南曲靖,再由曲靖往昆明,經昆明去建水。

這條是初定的路線。

為什麼路線這麼曲折?

一方面這樣更符合行商的且行且停,邊賣邊買;

另一方面是為了家族成員在路途中的安全著想。

明太祖時,明朝建立才短短數十年,還屬新朝政,明太祖總結元代滅亡的經驗,認為元代滅亡起因自風氣過於奢靡,僭越禮法。於是明太祖決定起了一場生活上的整風行動:

一切仿唐宋舊制試圖重整漢族文化。

朱元璋的這種復漢心思,最明顯就是在規定大明民眾的衣著上。

在洪武元年,即公元1368年的二月,朱元璋就下詔“復衣冠如唐制”,詳細規定了皇帝、太子、大臣的服裝。

隨後,朱元璋以繡花般的細心,上百次地頒佈涉及服飾的各項規定。上至官員的朝服、常服,下至推車賣漿的平民百姓,朱元璋都親自過問,參與設計,再三修改。

朱元璋受馬皇后的影響,生活十分節儉,他也這樣要求他的人民。

在洪武六年,即公元1373年,朱元璋下令庶民巾環不準用金玉、瑪瑙、琥珀之類;平民的帽子不準用頂,帽珠只許用水晶、香木。

明太祖不僅是下了命令就算的,他還建立了強大的特務監督機關,去監督和向他報告各地人民對各種規定的執行情況,一是用來考核地方政府官員政績,二是監控人民的民心狀況。

朱元璋透過規定類似的日常,讓人民潛移默化順服上層統治階級;人民有據可依,自然少了互相攀比,將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到生產上。

從上可以得知朱元璋心思如塵,為了達到目標,非常執著。

足以看出明代初期的社會生活,是枯燥而壓抑的。

人民在慢慢適應朝代更改帶來的各種變化。

雖然明太祖對人民的管理落實到細微處,但明朝建立之初,政局相對穩定,人民安居樂業。

凌家族人選擇的遷居路線,在中原6地和長江水路之間互動行走,這些路線本就是明軍征服雲南行走,安全可靠,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家族人員受到土匪賊劫的風險。

凌家人選擇這條路線,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

凌家人世代經商,這條路線,無數人都曾走過;對沿途的風物特產更是熟悉;一路過去,一路走貨進貨賣貨;一邊遷移,一邊經商。

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

這句詩的意思是說:

你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牢騷太多了,要提防有礙身心健康,對一切風光景物要用長遠的目光,放開眼界去衡量。

凌家族人正是這樣,雖曾經歷無數苦難,但是不滅的是心中的希望。

當面臨著長遠展的共同目標時,凌家人表現出來的上下一致、齊心協力,正是中華民族的一個縮影。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