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計劃登山

前文再續,書接上一回。

前面講到凌家人初步確定了將家族遷居雲南建水的具體路線後,家族各人都在為遷居做各項準備。

遷居萬里,前路茫茫,關山路遠,道阻且長,不知何時歸來?

凌家族中長輩決定在遷居前,讓家族子弟在短時間內再次遊歷故鄉,以便好好記住家鄉的大好河山,將來聊以慰籍思鄉之苦。

凌家族人讓家族子弟短時間內遊歷故鄉,另一個用意是,想借此次行程,讓家族子弟在體力和精神上得到一次磨礪,是遷居的一個熱身運動。

遷居萬里,免不了攀山涉水,長途跋涉,需要強壯的體魄,具備野外生活的經驗,更需要懂得規劃合理安全的路線。

必須說一說的是,凌老太爺共生了八個兒子,分別起名為:松、柏、常、青、壽、山、福、海。

我的父親排行第二,是凌柏。

除了我的父親生了七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其他七個叔伯均生了七個兒子,僅是凌家第九代的孩子就有57人,是非常壯觀的一支隊伍。

凌家族中長輩讓三叔四叔主理家族子弟短途旅行的事情。

三叔四叔自小跟隨著凌老太爺在外經商,行車走馬,闖蕩江湖經驗豐富。

三叔四叔在旅行前,將族中子弟56人(不計我在內)組織到一起,把他們分成四組,每組14人。

當其時,凌家族人的第九代子弟,除了我是一個剛滿一歲的女嬰,他們最大是二十歲,最小也滿十歲,都是精力旺盛的年輕小夥。

每一組中,都是大哥哥搭配小弟弟,並不限同房兄弟,而是將所有堂兄弟混合大搭小,讓他們互相學習又互相看顧。

古人總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旅行的意義,不在於去看見未知的風景,遇見從未見過的人,品嚐各地不同的美食,更重要的是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豐富人生經驗。

行走在路上,雖然身體疲倦,但是精神富足,這些感受,光讀書無法獲取。

要真正實現旅行的意義,只憑一路緊跟別人腳印是不行的。

行萬里路,不但用腳走,心也要在路上。

三叔四叔決定帶領族中子弟先登黃山,再到九華山,然後上廬山。

三叔四叔囑咐凌家子弟,四個小組都要上交一條經過小組眾人一起商量、規劃的行程路線。

按現代話來講,就是要四個小組提交共同商議的旅行攻略。

做旅行攻略,先是要清楚行動經費金額,對目的地歷史文化和名勝古蹟列出一個清單,再是要對計劃行程的交通地理進行了解,在安全與經濟之間經過一番權衡取捨,最後才能定出認為最合理的行程路線規劃。

雖然在現代社會,黃山、九華山、廬山,這幾個地方,我都去過,但眼前是明朝,沒汽車,沒有飛機、更沒有高鐵,僅靠的是馬車、步行或船隻。

那些高山,一定也沒有電瓶車和高空索道吧?甚至可能連修理平整的上山臺階都沒有呢!

所以這次我就不嚷嚷著要參與規劃行程路線了。

我曾讀過一些歷史書,記錄了明代徐霞客曾兩次登黃山的事蹟。

徐霞客家鄉是江蘇江陰馬鎮(現代社會時已改名為徐霞客鎮),家裡是士紳家庭,他可是名符其實的富二代。家裡有錢,就可以讓他專心做喜歡的事:遊山玩水,寫遊記。

徐霞客自幼好讀古今典籍、地圖經志;他從自21歲開始,離開家鄉,經歷3o載春秋,走遍祖國的千山萬水。

徐霞客曾在1616年,當時他才二十九歲,他從家鄉江蘇江陰馬鎮出,由水路南下到杭州,到達安徽,登上黃山;後經上饒、鉛山到達福建崇安,遊歷武夷山;返程時,沿途遊玩紹興。

1617年,徐霞客喪妻,所以沒出遠門,只在家鄉周邊走動。

1618年,徐霞客第二次登黃山,這次的線路是溯長江而上,遊玩九華山後,抵九江,遊廬山,渡鄱陽湖,過景德鎮、到安徽祁門。

看啊!徐霞客1616年第一次登上黃山後,隔年就急不可待地再次登黃山,足見黃山的魅力了。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