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雨中黃山

前文再續,書接上一回。

前邊講到凌家族人遊黃山的第二天,早早出,到月上半竿才回,共遊了黃山的天都峰、蓮花峰、百步雲梯、一線天、步仙橋、平天矼、光明頂、石筍矼,領略了處處奇妙的黃山勝景。

這一天算起來,我們上下釣橋庵三次,在庵裡吃了午飯,又吃了晚飯,當晚留宿在釣橋庵。

第二天凌家子弟們一覺醒來時,翻身而起,期待早早出,卻現外邊下起了雨。

他們紛紛問道長:昨天才看了壯麗的落日,晚上又見月色如水,第二天怎會下雨呢?

道長笑說:黃山山高林密,時晴時雨是正常事。下雨,在黃山的另一種滋味。昨日傍晚,我登西樓遠眺,看見天邊有一縷碧色,山影夜晚看起來很近,這就是雲氣,預兆第二天會有雨。

採藥人對我們說:山上遇上下雨,不但溼滑難走,最怕就是遇上山洪爆。上黃山一定要避開雨季。

凌家子弟就問:黃山的雨季是什麼時候?

採藥人說:黃山的雨季是6月中旬至7月初,每年這個時候,黃山都是陰雨綿綿的。

山上入秋後下雨,人會感覺微涼。

早上吃過齋飯後,年幼的凌家子弟昨天在山上太興奮,體力消耗很大,就回房間擁堵被而臥;年長凌家子弟心裡知道,將來家族遷居後,再登黃山的機會很少,故十分珍惜在山上的時間。

故鄉的雲,將來也許還會遇見;故鄉的雨,他日只能聊寄鴻雁一解相思。

看見雨勢頗大,年長的凌家子弟們和三叔四叔以及採藥人,拉幾張板凳,坐在大殿迴廊上,看雨。

我看到明朝的黃山雨,落在屋頂上,沿著屋簷,在瓦當之間垂掛下來,在廊前形成一道道雨簾,透過雨簾中間的縫隙,能看到對面白牆灰簷上,瓦當有著精美的紋飾。

秦磚漢瓦,各個年代的建築,各有不同的特色。

現代的人們常常依據古建築的造制模式,來推斷此建築的年代。

瓦當是什麼?

就是瓦頭。

當者,底也。屋頂上的瓦片一塊壓一塊,從屋脊一直排列到簷端,最靠外那塊瓦,就叫做瓦頭。帶頭的瓦,在所有排列的瓦片中,反而是最低的那塊,所以叫“瓦當”

瓦當也叫做“瓦頭”,或圓形,或半圓,大都有各種精美紋飾。

秦代瓦當紋飾取材以動物形象居多,有鹿、四神、鴻雁、魚及雲紋。

漢代瓦當紋飾在秦代瓦當紋飾取材上再增加了翼虎、昆蟲、植物、文字以及雲加上文字或動物。

漢代瓦當的文字都是吉祥語,有單字,更有四字,例如:長樂未央、長生未央、與天無極等,也有標明建築物名稱與用途的。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瓦當當面較小,紋飾以捲雲紋為主,文字瓦當銳減。

唐代的蓮花紋瓦當最常見,文字瓦當幾乎絕跡。

宋代開始用獸面紋瓦當。

明清多用蟠龍紋瓦當。

我在明代看到的釣橋庵上的瓦當,是獸面紋的,推斷釣橋庵應建於宋代。

道長觀天色對我們說,午後應放晴,但云深霧重,不宜走遠。

三叔和採藥人商量後,告訴我們,午飯後在這附近走一走。

午後,果然大雨初霽,虹現雲際,我們整裝待。

釣橋庵所在之處是白雲景區內,白雲景區在黃山邊緣,入口就是現代的焦村位置,俗稱西大門。

白雲景區集松、石、泉於一體。

釣橋庵門前,有白雲溪流過,雨後的溪流,在亂石中急竄奔騰,出的聲音,震動整個山谷,遠眺山崖,山水迸瀉,處處飛瀑。

這種情況下,只能在釣橋庵周邊安全的地方走一走,絕不能貿然上山。

我們從釣橋庵沿白雲溪向東,經石人峰、石柱峰、石床峰,走了差不多15裡山路,進入白雲谷底。

最初還有石板路,後來僅有泥路,路上滿是雨水衝下來的落葉。

山上的水由上而下,匯入溪流,一往無前、風雨無阻。

目之所及,山峰、奇松、灌木經過雨水洗禮後,都變得清新滋潤;山風所過,灑下幾滴雨水;就連腳下的石階,青苔像是忽然甦醒一樣,由黃變綠,溼滑非常。

從谷底可見四周群峰環繞,雲霧縹緲,山巔時隱時現,霧氣伴隨我們左右,好像給我們披上一層薄薄的輕紗,身在其中,好似在雲中散步。

這時,陽光穿透雲層和樹冠,照射在溪流之上,氤氳水汽中,溪面金光燦爛。

環顧四周,楓松相間,五彩繽紛,芳草青碧,翠林如海,蒼黛凝重,潑墨丹青。

秋雨過後,黃山的景色,如仙境又似圖畫。

我們行至白雲谷底後,就原路返回釣橋庵。

遠遠望見釣橋庵方向升起的炊煙,在靜定的暮色裡漸漸地升騰,漸漸地消隱。

正是:

天都縹緲浮雲際,蓮蕊迷濛隱霧中;

百里黃山皆畫卷,更兼古道萬松蔥。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lwxszw.com All Rights Reserved